切换中文

简体中文

切换英文

EN GLISH

客户服务热线:0371-62717333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大禹文化

DAYU CULTURALs

/
/
-
中岳庙会:华夏民族最早的朝圣节

资讯详情

中岳庙会:华夏民族最早的朝圣节

  • 分类:大禹文化百家谈
  • 作者:王建松
  • 来源:微信
  • 发布时间:2019-04-15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中岳庙会:华夏民族最早的朝圣节王建淞阳春四月,春暖花开,嵩山少雨,中岳庙会,人潮涌动,盛况空前。农历三月初八是春季中岳庙会的高峰期,笔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历经千年的庙会现场一睹究竟,不禁被那极其热闹的场面和厚重的文化气息所震撼。激动之余,又陷入深思。那么,中岳庙会究竟源于何时?为什么会传承数千年而不衰呢?笔者通过数年多方位的考证,以中岳嵩山古称天室、大室、太室,太室山下有太室祠为由头,得出的结

中岳庙会:华夏民族最早的朝圣节

【概要描述】中岳庙会:华夏民族最早的朝圣节王建淞阳春四月,春暖花开,嵩山少雨,中岳庙会,人潮涌动,盛况空前。农历三月初八是春季中岳庙会的高峰期,笔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历经千年的庙会现场一睹究竟,不禁被那极其热闹的场面和厚重的文化气息所震撼。激动之余,又陷入深思。那么,中岳庙会究竟源于何时?为什么会传承数千年而不衰呢?笔者通过数年多方位的考证,以中岳嵩山古称天室、大室、太室,太室山下有太室祠为由头,得出的结

  • 分类:大禹文化百家谈
  • 作者:王建松
  • 来源:微信
  • 发布时间:2019-04-15 00:00
  • 访问量:
详情

中岳庙会:华夏民族最早的朝圣节

王建淞
阳春四月,春暖花开,嵩山少雨,中岳庙会,人潮涌动,盛况空前。农历三月初八是春季中岳庙会的高峰期,笔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历经千年的庙会现场一睹究竟,不禁被那极其热闹的场面和厚重的文化气息所震撼。激动之余,又陷入深思。那么,中岳庙会究竟源于何时?为什么会传承数千年而不衰呢?
笔者通过数年多方位的考证,以中岳嵩山古称天室、大室、太室,太室山下有太室祠为由头,得出的结论是:中岳嵩山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太室太庙,也就是说嵩山下的中岳庙就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宗祠或宗庙,是汉民族供奉民族创立者以及为民族昌盛做出重大贡献者的地方,上古时期的盘古、混沌、伏羲、女娲、炎黄二帝、立国始祖大禹等等均在此供奉。只是汉代以后五岳概念的形成和道教的兴起以及文化重心的南迁北移,华夏人逐步对太室太庙的神圣感淡化和遗忘了。那么,在此可以肯定,传承数千年的中岳庙会不仅是华夏民族远古的记忆,而且就是华夏民族的朝圣节。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是唤起华夏民族远古的记忆,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一份力。不当和贻误之处,望众方家批评指正。


一、中岳庙会文化背景深厚

嵩山文化厚重深奥、复杂多元,其中包括天文地质、文物考古、历史文献、文学艺术、民俗遗风、华夏渊源,以及易学、医学、数学、哲学、汉语、宗教信仰等等。要想深入透彻地搞清楚嵩山文化内涵,就必须多角度、多视野、大跨度地去认真剖析甄别、调查研究,不仅要有历史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医学、数学家的准确无误,而且要有思想家的坚定信念,文学艺术 家的丰富想象,发明家、新闻学家的价值发现和创新精神等。否则就会曲解先贤的意图,让今人贻笑大方,后人以讹传讹。
中岳嵩山地处天地之中,古称天室、大室、太室、崇高、嵩高等,其“萃两间(天地)之秀,居八方之中”,山龄久远,堪称“万山之祖”,文化积淀博大精深,神奇古奥,在华夏历史文明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嵩山是华夏民族5000年来(甚至更早)所供奉的太室太庙。《山海经·中山经》:“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此话就是说太室山和少室山不仅是万山的祖宗,是最神圣的山,而且是华夏先祖的诞生地、建功立业地和安息地,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上都镌刻着列祖列宗创世立业的印痕,因此祭祀它必须用天下最高的太牢之礼,还得用世上最精美的玉器放置祭品。看来祈求天神、地神和列祖列宗的庇佑,必须在天地之中朝拜和祈祷求告人力不能为的事情,定会应验或梦想成真。
古往今来,华夏民族把三敬三畏(敬畏天地、敬畏圣贤、敬畏父母)作为衡量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意味着为人做事要学会敬重和畏惧,要有底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于是,中华古人在崇拜天地、日月星辰的同时,把人文始祖和民族创立者以及为民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圣贤们尊称为“神”,认为他们有惊天地,泣鬼神,拯救万民的神威和本领,在他们去世后为纪念其大功大德,就削木为像供奉在修建的庞大庙宇内,年年岁岁无数次地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他们保佑天下太平,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干事创业的豪情壮志。西方世界把这项活动称之为朝圣,那么,有着5000年或者8000年文明史的华夏民族的朝圣在哪里呢?笔者通过近10年走访和考证发现,中岳嵩山是华夏民族的太室太庙,是中华圣山,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封禅以及民间为纪念先祖兴起的古庙会就是西方所谓的朝圣,而且朝圣的地点就在华夏之源、天下之中,古代中国的最敬仰的天室、大室、太室、崇高之山——嵩山,朝圣的祠堂就是供奉着华夏先祖的天室、大室、太室、崇高之祠——中岳庙。这里自古就有“皇天后土、配天作镇,庇佑万民”之说。
嵩山的朝圣活动可追溯到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夏禹、商汤、武丁、周武王和汉武帝等时代,历史上这里的朝圣活动上到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齐聚中岳,最多时达到几十万人,并由此为开端,祭祀和朝圣活动之风俗遍布五岳和中华大地,经久不衰,数千年传承不变,形成了华夏人面对先祖追根思源怀天下,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优秀的传统习俗和文化。
二、中岳庙——华夏民族之太室太庙

中岳嵩山,古称天室、大室、太室、崇高、嵩高等,太室山下有太室祠。词解:太室亦作“ 大室 ”。太庙中央之室,亦指太庙。《书·洛诰》:“王入太室祼。” 孔 传:“太室,清庙。” 孔颖达 疏:“太室,室之大者,故为清庙。庙有五室,中央曰太室。”《春秋·文公十三年》:“大室屋坏。” 杜预 注:“大庙之室。”太庙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宗庙,是供奉民族创立者的地方。太庙在夏朝时称为“大室”、“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天室”,周称为“天室”、“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据传说故事及文献记载,嵩山地区是混沌、盘古开天的肇始地,伏羲女娲、炎黄二帝的诞生地、建功立业地、英魂安息地。尤其现存中岳庙内4000年以上的古柏就有15棵之多,这些古树名木见证着中岳庙久远的历史,至迟在夏代就有太室祠的存在。由此可以推定现在的中岳庙就是古时的大室、天室、太室,即黄帝时代及夏商周的太庙遗址。
汉字释义“太”字:一是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二是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太,大也。——《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太亦大也。——《白虎通·五行》,易有太极。——《易·系辞》。注:“大极者。”王入太室裸。——《书·洛诰》,太上贵德。——《礼记·曲礼》,饮而不损兹曰太。——《后汉书·樊准传》;三是指太虚幻境(天上虚幻的境界);太清(天空);太乙(古代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太极(指整个世界的总和);太原;太侈(骄泰奢侈);太无(空旷虚无之境);四是身分最高或辈数更高的太史。——《汉书·光武纪》。注:“史官之长也。”又如:太夫人;太老师;太老伯;太老爷;太母(祖母);太后(帝王的母亲);太翁(曾祖父);五是大的,广大的 太牢。——《左传·桓公六年》。疏:“牢之大者”;六是指太仓(京城里贮粮的大仓库);太息(亦作“大息”。长长的叹息);七是古代记数有所超过称“太”,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史记》;八是安宁的,秩序正常的。也作“泰”。
天亡簋铭文说:“王祀于天室。”学者们认为,“天室”就是天室山,即嵩岳太室山。在商、周甲骨文、金文中,“天”、“大”可通用,而“太”又是“大”的后起分化字,故“大室”、“太室”即天室山、嵩山。在周武王眼中,傍依天室山而建东都可一举三得:一能取得天的保佑,因傍依天室山,所以“相我不难”;二是在此谋划平定刚刚收服的殷民比较方便,即“图夷兹殷”;三是嵩山附近是天下之中,利于统治天下。《史记.周本纪》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後去。纵马於华山之阳,放牛於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这段文字的译文是:王说:“要想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应依靠太室山,把作恶的人统统找出来,加以贬黜,与殷王受同罪。日夜慰劳人民,安定我西方,我要提倡克尽职守,直到我们的德教弘扬四方。从洛水拐弯处到伊水拐弯处,人们定居在平坦之处而非险隘之处,这是夏人的活动中心。我当南面可见三涂山,北面可见太行山,回首可见黄河,还有洛水、伊水,不要远离太室山。”在雒邑营建周城,然后离去。放马于华山之南,放牛于桃林之野,放下于戈不用,整顿军队,解除武装: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周人在殷王朝的覆灭中,深感天命无常,对周王朝能否永保天命,怀有强烈的忧虑。因为这个缘故,周武王计划在天室山附近建立新邑,是作为“定天保”的重大措施,因而对这一宏大工程能否如愿完成而日夜焦虑,以致废寝忘食。他似乎自知天年将尽,将此重大的心事向年富有为的弟弟周公旦倾诉,才使周公“泣涕于裳,悲不能对”。
周武王是在嵩山度邑回到西都镐京之后不久,与世长辞的。周公旦牢记武王“依天室”的遗愿,在嵩山脚下完成了东都成周的建造。工程竣工后,周公迁'殷顽民'于成周,并派八师军力监视,以维护周王朝的稳定。从此,洛邑成周便正式成为西周的王都。一切按部就班之后,追思武王营建新都“毋远天室”的深思远虑,想到武王巡守嵩山的往事,周公感慨系之,“如今国泰民安,安抚众神,望黄河嵩岳之神多多垂照,武王不愧为天下明君,众神昭示周王,善待天下诸侯,收拾干戈,藏好弓箭,将美德仁政,遍施华夏大地,把天下永保!”
何尊铭文记述的就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迁都洛邑成周,在天室山上为武王举行盛大祭礼,对其宗族子弟进行训诫,并向天宣告定都于成周的史实。何尊铭文也一样称嵩山太室为“天”,其用意仍然是为了傍依天室而取得天命的眷顾。上帝鬼神在天室山之上,而周王之都在天室山之下,有利于摈迎上帝神明下临王都宗庙佑助周王;更有利于周王借上帝神权去统治天下,巩固姬周统治集团的地位。因此,铭文以成王的口气说:“其余宅兹中国,自之ㄨ民”。即以此地为天下四方的中心建造都城,以这个地方来统治中国人民。“中国”一词即源于此。就是现在,中国,这一个亲近的名字,似乎有了遥远的具体和生动,数千年前的参天大树,数千年后的绿树成林,我们仿佛就是挂历在树上的叶子,春花秋月,我们一次次老去,永远不老的,是这一片叫中国的森林。
嵩山缘何被周人称作“天室”、“大室”或直呼为“天”呢?源于周人对天的崇拜。天在哪里?日、月、星、辰所运行的最高的地方就是天,天能生风、云、雷、电,天乃神也。但是,天太高了,看不清,摸不着。于是,《周易》说:“天在山中。”
在周人的神权观念中,山就是天神居住的地方。某方部落兴盛之始,神灵就会降临他们住地附近的山上。所以《国语·周语上》说,昔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高山,这祝融乃是火神;商之兴也,檮杌次于伾山,檮杌是大禹之父鲧的化身;周之兴也,凤凰鸣于岐山。据古文献记载,伾山在商都 墟附近的荥阳北部。夏商兴起之时,神灵两次降临在嵩岳一带。《国语·周语下》则明确地说夏人是嵩岳之后,夏王始祖禹和启是岳石所生,周人“缵禹之绪”,也就是说大禹的遗业由周人承担,因此周王也自称是嵩岳的子孙。嵩岳是天,周王为天之骄子。
周文王以前,周人山岳崇拜的对象是周邦发迹之地的陕西岐山。那么,武王克商之后,为何要以天下共主的身份祭祀天室嵩山呢?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的始祖后稷,其母姜原是帝喾的原配夫人。姜原出门到野外,看见一只巨人的足迹,欣欣然特别喜悦,于是用脚踏之,便有了身孕,生下了一个男孩。姜原认为不吉利,最初想抛弃他,因为有神佑未能成功,所以取名弃。弃是帝喾的儿子,而帝喾的都城曾在嵩山脚下的西亳,嵩山一带本是周人的原籍。古史说“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三辰就是日、月、星。帝喾因善于观察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而指导农牧业生产,被尊为日神上帝。所以。周人把帝喾之都的所在地嵩岳太室视为祖先群神的居处,当作天的象征来祭祀,也就顺理成章了。
帝喾同时还是殷人的祖先。《史记·殷本记》说,殷的始祖叫契,其母简狄为帝喾次妃,简狄因吞食了燕子掉下的蛋而生契。契和周人的祖先弃应是同父异母兄弟。契长大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大禹就把契封在商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商丘,赐给契姓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而夏禹的祖父颛顼则是黄帝的孙子。夏、商、周三代都有血缘关系,都属于华夏民族,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周监于二代(夏、商),才达到郁郁乎文哉”这一高度成就的。周王朝的嵩山情结贯穿于两周始未。《穆天子传》说 ,周穆王游幸嵩山,至太室山下,启母石边,非常好奇地探寻夏启居处的遗迹。
《诗经·大雅·崧高》开篇有这样四句话:“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诗经》是上古流传的民歌或歌谣。那么,这首歌谣的前四句是什么意思呢?理解和翻译这四句话要从文学、汉语学、史学、民俗学、道学、易学等多角度去分析。这首歌谣大意是这样的:高大的嵩高山是神仙、方士居住的地方,为什么呢?雄伟险峻的峻极峰直插云端,于天相连,人间要想有大人物诞生,需天降灵气于嵩高山,再通过嵩高山生到人间,因此,护佑周室的两个重臣申伯和甫侯就是嵩山的灵石所生。申伯是周宣王的舅舅,宣王登基后,对申伯优渥有加,甫侯是宣王的名臣。申伯和甫侯为维护周王朝的昌盛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这四句话中透漏出六大信息:一是可以断定嵩山在上古时期还叫嵩高;二是西周以前嵩山在华夏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三是周人对天地和对嵩高山的崇拜程度;四是古人“天人合一”理念有力证明;五是申伯和甫侯两个大人物在西周时期老百姓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六是为解读古汉语成语“嵩生岳降”找到理由和证据。后来人们用“嵩生岳降”来比喻特别重量级的大人物的出生和天下重大事件的发生。
周宣王时,更把他的两个重臣申伯和甫侯神话为嵩山的灵石所生。于是,便有了歌颂申、甫安定南疆的诗篇。那甫侯和申伯,乃是周室的中坚,他们是诸侯的屏障,将教化向四方播传。申伯是周宣王的舅舅。申伯的封地在今南阳一带。宣王登基后,对申伯优渥有加,扩大了他的封邑,并派大臣召公虎为申伯创建了都城谢邑,殷切希望他能安定南方诸侯,维护周王朝的统一。甫侯是宣王的名臣仲山甫,其封地在吕。申、吕及许、齐都是姜姓国家,是炎帝之后。他们与黄帝之后的姒姓夏人把嵩岳称为祖先宗神的观念完全相同。在申、吕等姜姓国家看来,既然他们是嵩岳的灵石所生,那他们的祖先死后,其神灵必定全部集聚在被称为天室的嵩岳之上。周灵王时,太子晋倾心于神仙,好吹笙,作凤鸣,常游猎于缑山。嵩山逸人浮丘公把他接上太室山。子晋居太子沟二十余年,坚信嵩岳有神灵,求仙之心不减。传说某年七月七日,果乘白鹤升仙于天。清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游幸中岳,曾赋诗赞曰:“缑岭笼葱嵩岳莲,传闻子晋此升仙。割来太室三分秀,望去清伊一带绵。”
天室嵩岳是三代之居,因此是周人心中的通天圣山,“登陟出于灏气之上,”是天人感应的理念所致,具有神秘的天命色彩。正因为周王室有托庇于通天的嵩山以求永保天命的秘密,所以当西周遭受犬戎攻击而面临覆灭的危机之时,周幽王便在太室山会盟诸侯,期盼得到祖先神的佑助而化险为夷。当然,结果并未能挽救西周的灭亡。但是,正因为有了嵩山脚下的东都洛邑为大后方,周平王才义无反顾地决定东迁,将周朝的天下又延续了二百余年,这兴许是嵩岳对周王朝礼尊天室的回报吧。
自古中土多圣人,华夏民族发祥地。嵩山脚下的中岳庙,始建于先秦,究竟先秦的那个年代,众说纷纭。有关专家断言至迟在夏周时期已有天室、大室或太室祠。据史料记载和口传,盘古在此开天地,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在此诞生,黄帝、大禹在此诞生并建都,有“黄帝在嵩山于神会”之说,《逸周书》曰:中央土黄,其曰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祀中霤祭先心,天子居太庙太室,乘大辂,驾黄,载黄畤,衣黄衣,服黄玉,食稷与牛,其气圜以掩。《礼记》载:中央曰太庙,左为左个,右为右个,五经要义,以大室经为太室。《初学记》曰:以太庙为太室,四方中央则为太庙太室。《周易》曰:明堂月令。中央土天子居太庙太室。故云中央太庙太室也。《史记》载帝孔甲立,好方鬼神。劳役民众修建五庙,中为黄帝庙。
尧访许由、舜迁负黍、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的故事在此发生,周武王在依天室(太室)的地方举行封禅大典,汉武帝加增太室祠(中岳庙的前身)等等,建于汉代的太室阙铭文称中岳是“圣朝肃静,众庶所尊”。这一些迹象表明中岳庙祭祀和朝圣活动至迟可追溯到黄帝时代,到夏禹时尊称中岳为太庙太室,商周时期沿袭夏代规制同样尊称中岳为太庙太室,一直传承至今,中岳太室一词也由此而产生。其历史之久远,可见一斑。
千百年来,随着朝代的变迁和历代统治者的需求,在中岳嵩山举行了无数次的朝拜活动,并对嵩山进行了层层加封,使中岳嵩山显得更加神圣和高不可测。他们认为嵩山位居天地之中,上通九天,下贯九野,阴阳交合,是宇宙主宰者的指挥中心和办公场所,也是各路神仙最集聚之地,更是先祖列宗的诞生地。古人对大自然即“天道”的膜拜、祈求、恐惧、屈从的漫长过程中缓慢地、辩证地认识了他,进而产生了中土崇拜。皇天就是天神,后土就是土地神。天神、地祇主要是与日、月、星辰、风、雨、雷、云、四方、山、川、土地等有关的神祇。东晋庾阐言“配天作镇”,后在中岳庙建有“配天作镇”坊,意思是中岳称戊己土,土,地也,只有这里才能配得上天,这里是皇天后土的所在地。
《山海经·中山经》载:“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此话就是说太室山和少室山不仅是万山的祖宗,是最神圣的山,而且是华夏先祖的诞生地、建功立业地、英魂忠骨安息地,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上都镌刻着列祖列宗创世立业的印痕,因此祭祀它必须用天下最高的太牢之礼,还得用世上最精美的玉器放置祭品。看来祈求天神、地神和列祖列宗的庇佑,必须在天地之中朝拜和祈祷求告人力不能为的事情,定会应验或梦想成真。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冢”字,字典解释有四种说法。冢:1、坟墓:古冢、荒冢、衣冠冢、青冢、丛冢;2、长(zhng ):冢子(长子) 冢嗣(嫡长子) 冢妇(嫡长子的妻子) 冢息(长子);3、大:冢君(大君,对列国君主的敬称) 冢祀(帝王在宗庙举行的大祭礼)4、山顶。冢土(墓土;又指大社,天子祭神的地方);冢,大也。——《尔雅》;冢子则太牢。——《礼记·内则》。大的;地位高的。冢祀(古代天子在宗庙里举行的大祭礼);《说文》高坟也。《徐曰》地高起,若有所包也。《释名》肿也。象山顶之高肿起。坟,本义为高出地面的的土堆,后指埋葬死人的地方。
那么“坟”和“冢”还有“墓”有什么区别呢?冢,高坟的意思;墓,坟墓,埋死人的地方。在古代,这三字是有区别的,“墓”和“坟”同为埋死人之所,但“墓”一般是平的,不高于地面。而“坟”呢,是在墓上还堆起一个土包,以做标记。所以古人有“墓而不坟”的说法。“冢”呢,是比较高大的坟,也就是“冢”比平常的坟要高要大,能建高大的坟墓之人,身份地位当然也是比较高的。
“冢”又大也。《周礼·天官》乃立天官冢宰。《注》冢宰,大宰也。《尔雅·释诂》冢,大也。《疏》冢者,封之大也。又山顶也。《尔雅·释山》山顶,冢。《疏》小雅山冢崒崩。毛传,山顶曰冢。又封土为社。《玉篇》大社也。《诗·大雅》乃立冢土。《注》大社封之高于他社,故曰冢土也。又墓之坟者亦曰冢。《周礼·春官·冢人注》:冢,封土为丘垅,象冢而为之。《疏》山顶曰冢,故云象冢而为之也。《玉篇》鬼神舍也,高坟也。《正韵》通作冢。
中岳嵩山是郑地,正当中原的中心,在春秋时期隶属郑国,是当时重要的诸侯国,即郑重严肃,忠孝仁义之国。郑在卜辞中写作“奠”,“邑”旁(也就是耳朵旁)是成为地名后加上的。“奠”在卜辞中是祭祀的酒器,表示祭祀的行为。直到今天,“郑”字除为地名,就是姓氏,很少有其他含义,而挂在嘴边的“郑重声明”、“郑重其事”的“郑”,还保留着祭祀的气氛——严肃。
 

三、皇天后土奠定嵩山圣山的根基



中岳嵩山是天地之所合、风雨之所汇、四时之所交、阴阳之所和的神圣之地,能主宰八方。上帝一词乃是原于古老的华夏文明,史书中最早出现上帝一词的记载的书籍是《尚书》和《诗经》,昊天上帝(尚书)或皇天上帝、苍天、青天、老天爷的总称。“以昊天(皇天)上帝为最尊,中央黄帝,主土,其明曰枢纽。《诗经·小雅/大雅》:“明明上天,照临下地”、“皇哉上帝,临下有赫”及“荡荡上帝,下民之辟”,明明是说上帝具有大慈爱,伟大,荣耀,权柄,永恒,无限,是万民之主。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称大地是“人类的母亲”。皇天后土是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道教神话中的皇天上帝、昊天上帝。旧时常用与“后土”并用,合称天地。 《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周礼·大司乐》称“地示”。《礼·月令》称“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中国古代传统,以天阳地阴,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后”字均为女人形状。至于“土”,《释名·释天》曰:“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后土”一词,最早见于儒家几部经典。如《尚书·武成》有“告于皇天后土”,《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周礼·春官·大宗伯》有“王大封,则先告后土”等。从这些文句看来,后土是位享有很高权威的统治者。国家有什么大事,得先报告给他,请他管理。因此,后土被奉为社神,远古时代,与黄帝同列中央之神,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之说。
天为阳,地为阴,帝又与后相对,于是后土成了女神。而今称为“后土奶奶”和“大地母亲”。《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记载,古代所谓三皇的天皇、地皇、人皇,就分别是伏羲、女娲、神农。这里女娲既是地皇,皇天后土对称,伏羲是天皇、神农是人皇。她自然就与土地最尊之神的后土是一个人了。也就是说女娲即后土,后土即女娲。这种合二为一的说法能否成立?郭沫若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文中就说:“神话传说中人物,一人化为二人以上,一事化为二事以上,乃古今中外常有之事。”故我们也完全可以大胆地说后土、女娲确为一人之二称。据此中岳神可称之为大母神,就是后土奶奶女娲。看来现在所称的中王奶并非武则天所赐封,先前中岳神就是女神,这应该与母系社会留下信仰风俗有关。
《左传》昭公29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土正曰后土。《吕氏春秋》、《淮南子》、《礼记》等均载,五方天帝及其佐神,中央土,黄帝,后土为佐神。后土的“土”字与黄帝的“土”德一致,被联系在一起。《淮南子.天文》:“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又《时则》:“中央之极......黄帝、后土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说明中岳神就是黄帝或后土。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
四、中华父亲山是圣山的别称

中华之父伏羲就诞生在嵩山地区。传说生活在“华胥之国”的华胥氏,在浮戏山的雷泽(即嵩山地区,紧靠嵩山之北的山,古称浮戏山,古语“浮戏”即“伏羲”)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于三月十八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伏羲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日,在中岳庙还有在三月十八日祭祀岳神伏羲的风俗,即伏羲的生日)。雷泽中的脚印其实是雷神留下的,这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与女娲、盘古等神一样是人头蛇身),这雷神在《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因此,伏羲本来就是一个龙身(蛇身)人首的“龙种”(在嵩山有众多龙潭和龙母生龙子的传说)。他也是人祖女娲的哥哥。在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所以伏羲女娲以兄妹而为夫妇之说实不可疑。
《云笈七签 轩辕本纪》载: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君少典之次子也,----乃受国于有熊,袭封君之地(在嵩山东麓)。以制作轩冕,乃号轩辕,以土德王,曰黄帝。黄帝死后,追随他的大臣为他“削木为像”(供奉在中岳),列为五帝之中方君也,以配天。黄帝土德,居中央之位,以主四方。以镇星配为子,名枢纽之神,为佐配享于黄帝。《幼学故事琼林·岁时》:“中央戊巳属土,其色黄,故中央帝曰黄帝。”后来的帝王将相们根据政治的需要,对中岳嵩山实行层层加封,中岳神被进一步的神话。


五、汉武帝嵩山朝圣加增太室祠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正月,行幸缑氏。(汉武帝)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驳鹿见夏后启母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勿伐其草木。以下户三百为之奉邑,名曰崇高,独给祠,复亡所兴。”
这里值得关注的是“奉邑”二字。奉邑,以收取赋税作为俸禄的封地。奉,通“ 俸 ”。《史记·孟尝君列传》:“ 文奉邑少,而民尚多不以时与其息,客食恐不足,故请先生收责之。”《汉书·沟洫志》:“ 武安侯 田蚡 为丞相,其奉邑食 鄃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雋 、 汉昌 、 刘阳、州陵为奉邑。”邑可以有以下几个意思:邑,古代对于城市、以及城市与其周边地区组成的行政单位的称谓。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的世袭封地也称为邑,他们会以邑的税收作为其收入,称其为食邑。汉朝开始,专称公主等女性封君的封地为邑。大韩民国的行政单位。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古国邑通称。”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又如:邑庙(城隍庙);邑野(都邑郊野)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县假借为“寰”,为州县的县。行政区划单位。周代县大于郡,秦以后县属于郡。今为一级行政区划,隶属于地区、自治州、直辖市之下。日本行政区划中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古代天子所治之地,在京都周围千里之内,即王畿〖feud〗。如:县内(儒家之说,以四海之内为九州,其一为畿内,天子所治);县主(皇族女子的封号);县公主(汉代皇女的封号)县,古称悬挂的乐器,如钟磬等。正乐县之位。——《周礼·小胥》。注:“谓钟磬之属。”又如:县垂(指钟磬等悬挂乐器);县兴(奏钟磬之类的乐器);县磬(悬挂的磬。喻空无所有,贫困之极)。县令(高悬的命令。即“高名”、“虚名”);县车(悬挂缰绳,停放车子不用。比喻退隐不再出仕)
这说明汉武帝时期到嵩山朝圣,惊动了山神喊他万岁,武帝一时高兴,便将山下300户封为一个县,叫崇高县(即后来的登封县),免去一切苛间杂税,用来供奉中岳神以及服务朝臣和民众朝圣所需。从此不仅留下了“山呼万岁”的成语,而且使中岳庙祭祀和朝圣活动几千年来一直传承到现在,从未间断。也充分说明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中岳嵩山的重视,以及登封县在朝圣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换句话说,登封县从成立之初的首要职责就是搞好中岳嵩山的祭祀活动,为此登封才因祭祀和朝圣活动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并成为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从以上众多史料中可以看出,中岳神就是皇天——人文始祖的伏羲或大地之神——后土女娲娘娘或称老母,或者是华夏始祖黄帝,后来人们就亲切地称为中王爷和中王奶。诚然,中岳神的变化与朝代的更替政治需要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到嵩山来朝圣、祭祀祈祷和许愿不仅不是封建迷信,而且是政治所需,民众所求,更是不忘华夏民族的根和本。
六、中岳古庙会就是华夏朝圣节

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和探寻,是一个民族创立者或圣人的诞生和去世地,它是人们去崇拜和信仰圣地的重要旅程。这类场所有圣陵或庙宇。如伊斯兰教徒朝拜麦加,基督徒朝拜耶路撒冷,佛教徒朝拜佛教圣地菩提伽耶等。在中国朝圣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庙会,人们可借朝圣或庙会祈福赎罪,被疗愈心境和精神疾病或感恩还愿,获得物质或灵性益处等。
从古至今几千年来,华夏民族上到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下到庶民百姓、男女老幼就有到嵩山朝圣、到中岳庙赶会官方和民间的习俗。中岳庙作为朝圣的场所,历代帝王及华夏百姓的朝圣和祭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留下了寺庙宫观、坛阙碑塔等丰厚的文化遗产。历史上,有史可查亲至、望祭和遣使祭祀、封禅或朝圣中岳嵩山的有100多位帝王和皇帝,其中从人文初祖黄帝到立国始祖大禹;从实现首次中兴的少康到汤武革命的商汤;从一代雄杰周武王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从锐意改革的北魏孝文帝到实现光武中兴的刘秀;从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到创立“康乾盛世”的乾隆帝等都亲自在嵩山朝圣或祭岳。在历代帝王的带动下,中岳嵩山也成为历代官吏和民众朝圣祈祷的场所,他们的理想、梦想和夙愿在中岳嵩山祈祷后均得到了实现,并通过历代帝王的层层加封,使嵩山显得更加神圣。为此,千百年来,中岳庙会或者说华夏民族朝圣活动,上到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下到庶民百姓、男女老幼成为持续不断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礼记·祭统》:“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谷梁传·桓公八年》“春正月乙卯烝”,晋范宁注:“春祭曰祠。”古之帝王把每年农历3月定为春祭主祭月,并举行最隆重的祭典活动。据《淮南子》载,十月立冬时节,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及大夫等文武百官到郊外迎接冬天的来临。在这个月内,命令太祝祈祷、祭祀神灵,并用龟和蓍草占卜占筮,审视卦象以观察凶吉。在这个月里,主管工匠的官员考核工匠们的工作成效,将所制作的祭器陈列出来,并察看其规格质量,以坚固精致的为上品。在这个月中,将举行盛大的蒸祭,天子向各路天神祈求来年的福祥,还将在公共祭坛举行隆重的祭奠,祭祀天地神灵,然后再祭祀祖宗神灵。
据此可说,每年农历三月和十月是华夏民族的朝圣月,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来中岳嵩山朝圣和赶会,庙内庙外,车马如流,有时还有几台大戏或杂技和民俗表演等助兴,朝圣的人除了相邻各市县之外,还有外省市许多商界参加。在古代,中岳庙会会期为一个月,是华夏民族最古老、规模最盛大的朝圣活动。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河南大禹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91号   座机:0371-62717333  传真:0371-62717333

COPYRIGHTS © Henan dayu group co. LTD    豫ICP备1501770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