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中文

简体中文

切换英文

EN GLISH

客户服务热线:0371-62717333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大禹文化

DAYU CULTURALs

/
/
-
字号:大 中 小

资讯详情

字号:大 中 小

  • 分类:执政文化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01 14:42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大禹族系及治国理念简论  刘玉娥  大禹是中国古代的圣王,夏王朝的始创者。尧帝时为司空,主平水土,因治水有功,被尧帝赐氏有夏,继舜为夏后。在执政期间,修己正德,任贤人,兴利除弊,富足民生,实为古之贤帝。本文仅就大禹族系及治国理念作以简要论述,以求证于方家。  一、大禹族系及始创有夏  大禹为夏代始创者。关于大禹的世系,古籍记载模糊,汉代虽有较多的研究,但说法不一。司马迁《夏本纪》云:“夏禹,名曰文

字号:大 中 小

【概要描述】大禹族系及治国理念简论  刘玉娥  大禹是中国古代的圣王,夏王朝的始创者。尧帝时为司空,主平水土,因治水有功,被尧帝赐氏有夏,继舜为夏后。在执政期间,修己正德,任贤人,兴利除弊,富足民生,实为古之贤帝。本文仅就大禹族系及治国理念作以简要论述,以求证于方家。  一、大禹族系及始创有夏  大禹为夏代始创者。关于大禹的世系,古籍记载模糊,汉代虽有较多的研究,但说法不一。司马迁《夏本纪》云:“夏禹,名曰文

  • 分类:执政文化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01 14:42
  • 访问量:
详情

  大禹族系及治国理念简论

  刘玉娥

  大禹是中国古代的圣王,夏王朝的始创者。尧帝时为司空,主平水土,因治水有功,被尧帝赐氏有夏,继舜为夏后。在执政期间,修己正德,任贤人,兴利除弊,富足民生,实为古之贤帝。本文仅就大禹族系及治国理念作以简要论述,以求证于方家。

  一、大禹族系及始创有夏

  大禹为夏代始创者。关于大禹的世系,古籍记载模糊,汉代虽有较多的研究,但说法不一。司马迁《夏本纪》云:“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1]《史记·夏本纪》p13.司马迁对大禹的族系脉络记载比较清晰,大禹乃鲧之子,鲧父为昌意,昌意父为黄帝,而禹则为黄帝之曾孙。但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说昌意子的时候,仅提到穷蝉,未提及鲧,不知何因?东汉学者王符《潜夫论》中,认为大禹是黄帝之曾孙帝喾之子挚的后嗣,与司马迁所述辈分不合。《五德志》云:“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生白帝挚青阳。世号少暤。代黄帝氏,都于曲阜。……后嗣修纪,见流星,意感生白帝文命戎禹。其耳参漏。为尧司空,主平水土,命山川,画九州,制九贡。功成,赐玄圭,以告勋于天。舜乃禅位,命如尧诏,禹乃即位。作乐大夏,世号夏后。”[2]《五德志》p392—393.在《志氏姓》又云:“少暤氏之世衰,而九黎乱德,颛顼受之。”[2]《志氏姓》p411. 少暤晚年,九黎族乱政,颛顼氏取代少暤,少暤后嗣衰微,至尧时鲧封为崇伯。崇的地域在今河南嵩县、登封、新密、洛阳一带。《国语·周语上》韦昭注云;‘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嵩高所近。”崇高山即嵩山。嵩山周围的登封阳城岗、新密古城寨、新寨和偃师二里头均发现有夏代王城遗址,鲧禹治水的故事在嵩山地区亦多有流传。至今嵩山尚保存有汉代石阙《启母石阙》,其铭文云:“昔者共工,范防百川。柏鮌称遂,□□其原,洪泉浩浩,下民震惊。禹□因功,疏河写玄,九山甄旅,咸秩无文,爰纳涂山,辛癸之间。三过亡入,实勤斯民。……千秋万祀,子子孙孙。表碣铭功,昭眂后昆。”[1]崇伯鲧因治水无功而被舜诛杀于羽山之郊,舜复命鲧之子禹接替父业,继续治理洪水。禹治理洪水艰辛备尝,以致“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1]《史记·李斯列传》p1120.关于鲧禹治水的故事,古籍多有记载,诸子之书亦多有提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3]《孟子·滕文公上》2705.又在《滕文公下》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3]《孟子·滕文公下》2714.可见,尧舜禹所处的时代,洪水泛滥,危及生命,是当时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执政者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禹在父亲鲧治理洪水失败被杀后,勇于担当时代重任,继父遗志,矢志平复水患,娶妻四日便离家,勘察山川地形,探索水流走势,足迹遍天下,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禹艰苦不懈的努力下,泛滥的洪水终于得到治理,生民得到拯救,又划天下为九州,治理有序,黎民欢欣,天下太平。帝尧感禹功大德盛,赐氏有夏,令后世铭记其功德。《白虎通·姓名》篇云:“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这是古人取姓氏的要义,彰功德,勉后人。

  尧舜时代,天下洪水滔滔,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命。鲧禹父子都曾舍己忘生,救民于水火。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广为传颂,对世道人心影响深远。曾经有过的滔天洪水,吞噬者天下生灵,景象之惨烈,在人们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人们在惊惧之余,更是感念那些付出生命代价和建有殊功的治水英雄。大禹也正是因此殊大功勋,不仅赢得大夏族团领袖地位,而且被舜帝定为接班人,治国理政有方,开中华民族四千余年辉煌之历史,于华夏民族建有殊功,历代供奉祭祀不断。由大禹事迹可以得到启迪,生命短暂如朝露,不可以虚度,必重视功业,发奋有所作为,以成就人生不朽。何为不朽?《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4]《左传·襄公二十四年》p189.禹以其治水大功,划分九州,成就不朽;治理天下,修己德,重物用,成就大德。禹以其殊功大德赢得了天下民心,始创夏王朝,奠定了诸夏统一的厚重根基。如若没有大禹所建丰厚的物质和思想基础,夏启又怎么能够打败益而夺取政权呢?又怎么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呢?

  二、大禹的治国理念: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大禹的治国理念体现在《尚书》中的《大禹谟》、《洪范》、《五子歌》等篇中。《大禹谟》和《五子歌》虽然被史学家称作是“伪尚书”,自宋朝的吴棫、朱熹至清乾嘉时期的朴学家阎若璩都有过怀疑,阎若璩还做了大量的考证,认为“伪尚书”为东晋梅赜所作。梅赜抄袭《左传》言语,将后人的思想当作夏禹的思想,塞进了古文尚书。阎若璩的考证,从文本的角度看的确很有说服力,但若从中国历史和文化演变的实际情况看,“伪尚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虞夏商周诸代的历史面目,有关的古代典籍和地下考古已有所证明。因此,虽“伪,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大禹谟》明确地表述了大禹的治国理念。“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3]《尚书·大禹谟》134.水、火、金、木、土、谷,五种元素和谷,再加正德、利用、厚生,是为九功,一个有德的帝王,必是善政,善政重在养民,养民必要九功惟和,这是致天下太平的根本。作为一个帝王,九功之中最核心的也是最不好把握的则是正德、利用、厚生三件事。

  何为正德?《正义》曰:“以率下也。”正者,无邪也。德者,升也。只有自身端正无邪,品德高尚的人才可以率领众人,使其跟随前行上升。“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3]《易经·彖辞上》40.这是说的君子的品行,必须是刚健有为,有益于天下,才能光辉发于外,德行成于中。“正德”有两层涵义:一是统治者自身修德,二是对百姓施之以德。大禹作为帝王,他的功德突出表现在舍弃己身,以天下苍生为念,不辞辛劳,不畏艰险,治理洪水,拯救人民生命。在执政期间,重视农业,发展水利,广纳物用,富足民生。当代碑文大家李铁城先生在所作《大禹之碑》中说:“娶四日而治水,薄衣食、犯寒暑、践崎岖、披荆棘、凿顽石,苦神焦思,身先于人,胼手胝足,胫股断毛,十三载颠簸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其为人,勤、慎、廉、信、知人善任,舍一己而为兆民,此其德。四美兼具,成大仁也。其言传身教,开后世仁人志士为兴族强国虽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虽事繁责重而鞠躬尽瘁;虽千难万险而不屈不挠之先河。实塑民族性格之鸿范、哺育民族精神之源泉。”[5]《大禹之碑》122。赞美大禹以天下为己任,情寄苍生的美德。大禹之大也正在于此,此乃人生之至德。

  何为利用?《正义》曰:“以阜财。”大禹重视土地、谷物及其他物种,包括矿物质的生产对民生的意义和作用,“水、火、金、木、土、谷,惟修”。[3]《尚书·大禹谟》134. 古人认为,水、火、金、木、土是能够为人所利用的五种物质,天地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这五种物质各有所主,而又相生相克,不断运动变化,以此构成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夏商周时期信仰“五行”学说,这是一种朴素而又唯物的思想。《尚书·洪范》篇中引商遗臣箕子的话说:“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3]《尚书·洪范》187—188. 箕子不仅向武王讲述了鲧禹治水的曲折过程,而且详细讲述了天赐禹洪范九畴:“九畴”之中“五行”位列第一,充分说明“五行”思想是夏商周三代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依据。《大禹谟》中,将水、火、金、木、土和谷视为“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视为“三事”,“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大禹重视“六府”“惟修”,“九功”“惟和”,“洪范九畴”乃禹治国之大政。

  “洪范九畴”虽涉及治国的方方面面,但明显可以看出,大禹是把富民物用放在重要位置的。我们从《禹贡》中可以看到大禹因地制宜,兴利除弊,广开物用,以富足生活的详细记载。“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 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 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这讲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带,处于济水与黄河之间的兖州疆域的土地状况和物产。这里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和树种栽培,凡是能够栽种桑树的地方都要开始养蚕、纺织。根据土质好坏,制定不同的赋税等级,为的是鼓励人们勤劳耕作,获得粮食丰收。大禹除了重视谷物种植之外,还重视其他物用,以丰富生活。比如青州地带近海,多为盐碱地,出产食盐和各种海产,贡品定为盐和海产品;徐州多山地,蒙山的五色土、羽山的大山鸡、峄山的优质桐木、泗水边的制磐石等;淮和流域出产的蚌珠和鱼类;扬、荆二州为富庶之地,易出产金、银、铜、美玉、美石、象牙、犀牛皮等;凉州之地多大山巨川,岷山、峨眉山和蒙山,多产美玉、硬铁、白银及制造箭簇的石料,还有熊、貔、罴、狐狸、野猫等稀有动物,其皮昂贵。这些都是重要物资,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正所谓《易经》所言:“利用安身以崇德也。”[3]《易经·系辞下》86。大禹广开发,重物用,以利民生,这正是贤君之作为。

  何为厚生?《正义》曰:“以养民。”大禹为什么如此不辞辛劳,治理洪水,为的是拯救天下苍生黎民,这是一种厚生意识。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华民族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3]《易经·系辞下》86。就反映了这种精神。从古籍记载看,中国上古帝王大都重视民生。炎帝有感于族人发展日繁,食用维艰,作陶冶斧斤并为耒耜,教民稼穑,垦拓草莽,播撒粟粒,种植五谷,使民无饥饿之患。《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炎帝采药为民治病,“一日遇七十毒。”早期民病无药可治,炎帝不避危苦,踏遍千山,或亲尝百草,或鞭丛草,辨识药物,疗民疾患,使民摆脱疾病痛苦,挽救百姓生命。黄帝更是注重百姓衣食和日用之需,《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曰:“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黄帝时代有诸多发明创造:营建宫室,用以避寒暑;制造舟车,以通货运往来;其妻嫘祖教民养蚕,制衣裳以御寒冷;令大桡作甲子,以辨季节物候之特征;苍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人类从此告别愚盲。其他发明创造诸多,生民之需大备。大禹继黄帝之后,以大德、大智、大勇、大爱之心,舍一己之身而为天下,治理洪水,划分九州,平定天下,功德莫大焉,世人为铭记其功德,于名前冠一大字。《国语》太子晋曰:“禹赐姓曰娰,氏曰有夏。”[6]《国语·周语下》252.夏者,大也。言大禹功德盖天下,盛业莫可名状也。

  参考文献:

  [1]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2] 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潜夫论笺》,北京:中华书局,1979.

  [3]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郑天挺主编《中国史学名著选》,中华书局,1963。

  [5] 董增龄《国语正义》,成都:巴蜀书社,1985。

  [6] 《李铁城选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

  (本文作者为郑州师范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所教授)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河南大禹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91号   座机:0371-62717333  传真:0371-62717333

COPYRIGHTS © Henan dayu group co. LTD    豫ICP备1501770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