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中文

简体中文

切换英文

EN GLISH

客户服务热线:0371-62717333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大禹文化

DAYU CULTURALs

/
/
-
传说中的夏王朝是真实存在(2)

资讯详情

传说中的夏王朝是真实存在(2)

【概要描述】

传说中的夏王朝是真实存在(2)

【概要描述】

详情

汉代作品也有一些引文。《史记·河渠书》:“《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乘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橇],山行即桥,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汉书·沟恤志》所引大致同,但抑作“堙”,下分别作“载车、乘舟、乘毳,则梮”。

  《尚书·禹贡》郑注引《胤征》:“篚厥玄黄,昭我周王。”按郑注《礼记》:“忠信为周,非殷周之周也。”

  

  (2)古传的夏人歌谣,也有可能是口耳相传下来的夏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引《尚书大传》及《韩诗外传》记桀为酒池,群臣相持醉歌:

  

  江水沛兮,舟楫败兮,我王废兮!趣归于亳,亳亦大矣!(《尚书大传》作“盍归于薄,薄亦大矣”)

  乐兮乐兮,四牡骄兮,六害沃兮!去不善而从善,何不乐兮!

  

  前歌用月部泰类ads韵,后歌用药部awg韵,皆合上古汉语音系。

  

  《尚书·汤誓》:“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盍丧?予及汝皆亡!’”《史记·殷本纪》此句作‘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史记考证》引俞樾说:“此两句乃韵语,疑是夏民歌谣之辞。”说得很近理,不但“丧亡”同为阳部,还有可能“丧[smaang]”“亡[mang]”出于同一字根的分化,如是翻译,做不到这样巧合。

  

  《孟子·梁惠王下》:“夏谚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为诸侯度!”这首谣谚前用幽部u韵,后用鱼铎部a,、ag韵,也合上古汉语音系。

  

  周代雅乐有“九夏”。《周礼·钟师》:“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裓夏、骜夏。”郑玄注:“皆诗篇名,颂之族类也。此歌之大者,载在乐章,乐崩亦从而亡。”《周礼·大司乐》:“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左传》襄公五年、《国语·鲁语下》皆记鲁穆叔赴晋,晋侯宴飨奏肆夏三章,慌的他不敢答拜,说这“三夏”(肆夏、韶夏、纳夏)是天子享诸侯的,弗敢与闻。可惜这些以夏为名的乐诗后来都亡失了,不知道是否夏代传下的,是否带有夏语痕迹。

  

  (3)在其他上古经籍里,也有一些三代词汇不同对比的记录,这些应会包含有一定的夏代词汇的遗存。

  

  《礼记·明堂位》:“鸾车,有虞氏之路也,钩车,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有虞氏之旂,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泰,有虞氏之尊也;山罍,夏后氏之尊也;著,殷尊也;牺象,周尊也。爵,夏后氏以琖,殷以斝,周以爵。”“其勺,夏后氏以龙勺,殷以疏勺,周以蒲勺。”“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頖宫,周学也。”“夏后氏之龙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霎。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周之八簋。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献豆。”“有虞氏之绥,夏后氏之绸练,殷之崇牙,周之璧霎。”

  

  孔颖达题解引蔡邕《明堂月令章句》:“明堂者,天子大庙,所以祭祀。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又《考工记·匠人》“夏后氏世室。”)

  

  《礼记·檀弓上》:“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墍周,殷人棺椁,周人墙置霎。”

  

  《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褅,大祭也。绎,又祭也;周曰绎,商曰肜,夏曰复胙。))

  

  从这些零星词汇看,它们也应属汉语,有些后代仍在说,比如学校、盏、虡、岁。在这些词语多音节如“钩车、龙簨虡、楬豆”用饰中结构,“墍周、复胙”用动宾结构,也都表示汉语特点。

  

  (4)《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郑注云:“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史记》也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此篇收在《大戴礼记》,但经传混写不分,下边予以分剥,专录写经文部分:

  

  正月:启蛰。雁北乡。雉震呴。鱼陟负冰。农纬厥耒,初岁祭耒,始用畼。囿有见韭。时有俊风。寒日涤冻塗。田鼠出。农率均田。獭献鱼。鹰则为鸠。农及雪泽,初服于公田。采芸。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县在下。柳稊,梅杏、杝桃则华。缇缟。鸡桴粥。

  

  二月:往耰黍,禅。初俊羔,助厥母粥。绥多女士。丁亥,万用入学。祭鲔。荣菫采蘩。昆小虫,抵蚳。来降燕,乃睇。剥鱓。有鸣仓庚,荣芸,时有见稊,始收。

  

  三月:参则伏。摄桑,委杨。?羊,螜则鸣。颁冰。采识[蘵]。妾子始蚕,执养宫事。祈麦实。越有小旱。田鼠化为鴽,拂桐芭。鸣鸠。

  

  四月:昂则见。初昏,南门正。鸣札,囿有见杏。鸣蜮。王负秀。取荼,秀幽。越有大旱。执陟攻驹。

  

  五月:参则见。浮游有殷。鴂则鸣。时有养日。乃瓜。良蜩鸣。匽之兴五日翕,望乃伏。启灌蓝蓼。唐蜩鸣。初昏大火中。煮梅,蓄兰。颁马,将閒诸则。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煮桃。鹰始挚。

  

  七月:秀雚苇。狸子肇肆。湟潦生苹。爽死,荓秀。汉案户。寒蝉鸣。初昏,织女正东乡。时有霖雨。灌荼。斗柄县在下,则旦。

  

  八月:剥瓜。玄校。剥枣,栗零。丹鸟羞白鸟。辰则伏。鹿人从。鴽为鼠。参中则旦。

  

  九月:内火。遰鸿雁。主夫出火。陟玄鸟蛰。熊罴貊貉、鼶鼬则穴,若蛰而。荣鞠树麦。王始裘。辰繫于日。雀入于海为蛤。

  

  十月:豺祭兽。初昏,南门见。黑鸟浴。时有养夜。玄雉入于淮为蜃。织女正北乡,则旦。

  

  十一月:王狩,陈筋革。啬人不从。于时月也,万物不通。陨麋角。

  

  十二月:鸣弋。元驹[蚼]贲。纳卵蒜。虞人入梁。陨麋角。

  

  本篇以两字、三字、四字句为主,句式简朴。年称“岁”,合于《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虚词喜用“越、厥”,跟最古汉语文献《盘庚》《高宗肜曰》相似。“鸣鸠、鸣札、鸣蜮、鸣弋”这种结构形式,跟《易经》“鸣鹤、鸣豫(大象)”同,都显示较古老的特点。

  

  

  四 夏时和干支

  

  《论语·卫灵公》:“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孔子认为这些是最佳的文化选择。“夏时”就是夏的历法,那是很切合农时的,数千年后至今我国农历还是用的“夏历”,它是从“夏时”基础发展而来的。

  

  旧历有个特色,就是日子是按10天干、12地支排的。殷代甲骨文中规范的卜辞,第一行就往往先列明,按干支这是哪天占卜的,如乙亥卜、丁巳卜、壬寅卜等。这个按干支排日子的传统就是从夏人学的。

  

  怎么知道干支是夏人而非殷人自己的东西呢,这是从殷王庙号上可以知道的。每个殷王都以天干之日为庙号、祭日,从汤称大乙,至纣为帝辛,没有例外。而这是在夏代已经开始的,“太康中康少康”的康即为“庚”,“厪”为“胤甲”,桀为“履癸”,但夏王以干支为号只是一部分国王,不像殷商那么齐全,正是这制度还未发展成熟的反映,所以应该是殷商学自夏人。《尚书·皋陶谟》记禹说自己“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只留四天,这四天也用十干表示,应是夏人用此记日的最早用例。

  

  郭沫若写过《释支干》,认为十干半象鱼体半象武器,十二支起于十二辰来自巴比伦十二宫[4],此说比附不可信;且对它们为何蕴含次序之语义不能解释。其实天干应该起源于作物的种植生长收获周期,地支源于太阳视运动的周期,这两者都是天然有顺序的。由下面的考论也可见,它的声韵都发自汉语,而非外来。

  

  对干支字得名,汉时通行以声训解释,不过各书取字并不一致,先看十二支(声训字加下划线):

  

  《淮南子·天文训》:“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指寅,則萬物螾螾也。指卯,卯則茂茂然。指辰,辰則振之也。指巳,巳則生已定也。指午,午者,忤也。指未,未,昧也。指申,申者,呻之也。指酉,酉者飽也。指戌,戌者滅也。指亥,亥者閡也。指子,子者茲也。指丑,丑者紐也。”说的比较简单,多数只举一字,没有细叙其所以,《史记》、《汉书》、《释名》就加详了:

  《史记·律书》:“(十一月)其於十二子为子。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于下也。”《汉书·律历志》:“孳萌于子”。

  “(十二月)其於十二子为丑。丑者纽也,言阳气在上未降,万物厄纽未敢出也。”《律历志》:“纽牙于丑”。

  “(正月)其於十二子为寅。寅言万物始生螾然也。”《律历志》:“引达于寅”。

  “(二月)其於十二子为卯。卯之为言茂也。”《律历志》:“冒茆于卯”。

  “(三月)其於十二子为辰。辰者,言万物之蜄也。”《律历志》:“振美于辰(史记索隐引作振羡于辰)”。

  “(四月)其於十二子为巳。巳者,言阳气之巳尽也。”《律历志》:“已盛于巳”。

  “(五月)其於十二子为午。午者,阴阳交。”《律历志》: “咢布于午”

  “(六月)其於十二子为未。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律历志》:“昧薆于未”。

  “(七月)其於十二子为申。申者,言阴用事申贼万物。”《律历志》:“申坚於申(史记索隐引作物坚於申)”。

  “(八月)其於十二子为酉。酉者,万物之老也。”《律历志》:“留孰於酉(史记索隐引孰作熟)”

  “(九月)其於十二子为戌。戌者,言万物尽灭。”《律历志》:“毕入於戌’,。

  “(十月)其於十二子为亥。亥者,该也,言阳气藏於下,故该也。”《律历志》:“该阂于亥”。

  

  《说文》也用声训解释: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

  “丑,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象手之形。日加丑,亦举手时也。”

  “寅,髌也,正月阳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强也。象宀不达,髌寅于下也。”

  “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

  “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从乙匕,匕象芒达。”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河南大禹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91号   座机:0371-62717333  传真:0371-62717333

COPYRIGHTS © Henan dayu group co. LTD    豫ICP备1501770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