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中文

简体中文

切换英文

EN GLISH

客户服务热线:0371-62717333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大禹文化

DAYU CULTURALs

资讯详情

夏禹书迹探秘

  • 分类:大禹文化百家谈
  • 作者:不详
  • 来源:微信
  • 发布时间:2019-08-08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夏禹书迹探秘老湖红黑论2019-07-2717:36:20夏禹书迹探秘老湖夏禹书迹碑刻,是一个盛传千年、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个文化、历史之谜。大禹“手泽”有否留存人间?都有哪些?现今人们见到的“禹碑”真是大禹手书的吗?传世大禹书迹二种,笔者对此作一番探秘之旅,记于后,与同好者共赏,就教于方家高人。(一)岣嵝碑原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碑文共77字,9行,第一至八行每行9个字

夏禹书迹探秘

【概要描述】夏禹书迹探秘老湖红黑论2019-07-2717:36:20夏禹书迹探秘老湖夏禹书迹碑刻,是一个盛传千年、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个文化、历史之谜。大禹“手泽”有否留存人间?都有哪些?现今人们见到的“禹碑”真是大禹手书的吗?传世大禹书迹二种,笔者对此作一番探秘之旅,记于后,与同好者共赏,就教于方家高人。(一)岣嵝碑原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碑文共77字,9行,第一至八行每行9个字

  • 分类:大禹文化百家谈
  • 作者:不详
  • 来源:微信
  • 发布时间:2019-08-08 00:00
  • 访问量:
详情

夏禹书迹探秘

老湖红黑论 2019-07-27 17:36:20

夏禹书迹探秘

老湖

夏禹书迹碑刻,是一个盛传千年、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个文化、历史之谜。大禹“手泽”有否留存人间?都有哪些?现今人们见到的“禹碑”真是大禹手书的吗?

传世大禹书迹二种,笔者对此作一番探秘之旅,记于后,与同好者共赏,就教于方家高人。

(一)岣嵝碑 原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碑文共77字,9行,第一至八行每行9个字,最末一行5字。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和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钻研3年仅只识得3字。《辞源》说是“夏禹治水时所书”,又说“近人疑为杨慎伪造。” 《辞海》有“禹碑”条,说是“后人附会夏禹治水时所刻”。国内有多处翻刻岣嵝碑。笔者本文所引岣嵝碑拓本引自清冯云鹏冯云鹓合著《金石索·石索一》(影邃古斋藏本),取其笔划特别清晰易辩。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大禹治水到衡时受阻, 梦中得仙人(伏羲)指点,杀白马祭衡山后,在湖南衡山祝融峰(也称“宛委山”)凿石得“金简玉蝶(书)”,得治水之法(“玄女之法”)。禹治水成功后,将书藏于原处,并用巨石石盖住洞口(即藏书之“禹穴”)。禹将治水之事刻于石碑,立于岣嵝峰上。后人称“岣嵝碑”,亦称“禹碑”、 “禹王碑”,或称“大禹功德碑”。把大禹杀白马以祭祀的山峰叫做“白马峰”,把掘出宝书的山峰叫做“金简峰”,藏书的山洞叫做“禹穴”。

最早记载岣嵝碑是三国魏人张揖选编的[博雅]一书。内有“岣嵝峰,上有神禹碑”之句。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东晋罗含《湘中记》中有对岣嵝碑记载。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韩愈衡山,登临游览,写《岣嵝山》诗赞“ 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刘禹锡《寄吕衡州》句:“古石琅玗姿,秘文龙虎形。崔融诗:龙画傍分,螺书匾刻。宋朱熹、张南轩游南岳寻岣嵝碑不获,写《韩文考异》,认为韩文乃“传闻之误”。

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文人何致游南岳时,临拓全文复刻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明代长沙太守潘镒于岳麓山找到此碑,传拓各地,自此岣嵝碑名闻于世。此事在南宋人王象之《与地纪胜》有记载。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冬,张素(张碧泉)将《岣嵝碑》文拓片带回故乡云南安宁,此时杨慎旅居安宁,第一次从张素手中见到《岣嵝碑》文拓片。经推敲研究,释出碑文,之后和张素一道,把碑文拓本翻于安宁县城东洛阳山上法华寺石壁,为摩崖石刻;原文后附释文,以及张素等人跋语。

以后的几百年里,全国各地均有翻刻。

岣嵝碑释文

岣嵝碑释文较有代表性、为多数人认可的是杨慎释文。此外还有明沈鑑、杨廷相、郎瑛三人各自各有异同的释文。按杨慎释文,岣嵝碑记的是夏禹对“久旅忘家”、追随在左右“参身洪流”进行治水工作的人们,回顾治水经历,最后祭天,祝告南方河流通畅,彻底制服水患,丰衣足食,百姓安居乐业,歌舞升平。

杨慎释文: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振,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禋:‘郁塞昏徙,南渎衍享。`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今人对岣嵝碑文进行释文、释义的人越来越多。文、义各异。择北大中文论坛网载马贺山先生岣嵝碑释文、释义,录于后,以广见闻:

岣嵝碑释文:

承帝冢然,翼辅雝卫。灾洚矢发,沮恒往行。三河飞涌。北过冀而奠,似若忘鸟。宿岳麓庭,昶溢酉祈,水庐弗长,往求永定。华嶽泰衡。崇楚事裒,劳余神禋,鬯曼吉徙。南渎衍昌。衣则食备,万邦皆宁,疆无漾漭。

岣嵝碑释义:

受帝命冢宰答应,辅助舜帝治理灉水卫水。水灾降临,誓师出发。在沮水恒水之间奔忙。三河洪水泛滥,北过冀州而祭奠祖先神灵,姒忙于浚水忘记故乡鸟地。治水在外常宿高山庭院,用酒祭祀天地,祈望河水畅通不再外溢,水到房前不要再涨了,希望洪水平定。从华山到恒山再到泰山衡山,非常推崇有才智的人疏导河水 。从此洪灾减少。平时治水之余以烟祭祀神灵,用芬芳的美酒以享神,神灵昭示:迁徙大吉。南方的沟渠已经顺畅,草木兴盛,丰衣足食,万邦安宁,从边疆到中原,再不见洪水泛滥。

4.辩析

岣嵝碑“杨慎伪造说”以郭沫若为代表。郭老在[水龙吟]一诗的开头写道:“商盘孔鼎无所存,禹碑本是升庵造。”郭老此说影响甚大,几等于判了岣嵝碑死刑。今天看来,此说似嫌笼统臆断。从上述岣嵝碑史籍记载及拓本传刻情况中可辩析出以下几点:

1),早在杨慎之前约1300多年的三国时期已有岣嵝碑,史籍著录及口口相传不胜枚举。三国魏人张揖编的《广雅》最早的记载了岣嵝碑。唐颜师古《汉书叙例》说:张揖“字稚让,太和中为博士。”后魏江式进表论书说:“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北史·江式传》)。张揖史无传记。据上所述,张揖在太和中为博土;“太和”为三国魏明帝曹叡年号,公元227-232年,正是“魏初”。这时的三国时期已有岣嵝碑。约1300年后的公元1536年杨慎从张素手中见到岣嵝碑拓本,写出释文。“岣嵝碑为杨慎伪造”之说不成立,是后人给古人制造的冕案。

2),三国魏人张揖编《广雅》记载岣嵝碑时,张本人或其他人见过岣嵝碑或岣嵝碑文拓本,张据以记载在《广雅》中。到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韩愈上衡山寻访岣嵝碑时已是遍寻不获。在这约600 年岁月里,岣嵝碑会有几种可能际遇:一是因某种人为或自然原因被毁;二是被人移走,下落不明;三是林木藤蔓遮蔽,世人寻找不见。

3),现今人们所见之岣嵝碑拓本,最古老者为南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文人何致游南岳时所得拓本,为所有各地传到之岣嵝碑“祖本”。现在无证据推翻“何致本”,也就无法推翻“岣嵝碑神禹铭”。

4)由上述自然就引出一系列问题:公元1212年南宋“何致本”所拓的是否唐时、三国时、汉时直至夏禹所书原始碑刻岣嵝碑?抑或是何朝何代何人所刻?是否另有禹碑?禹碑是否藏匿在神秘的“禹穴”?或者隐身三山五岳、江河大泽、民宅古刹?

禹碑说之外,远近不少墨客骚人,致力破释岣嵝碑文,或谓某朝某代某王战功碑,或曰给某王颂词,或说是道家符箓,或也与古人暗合,亦释出为禹治水碑,更有据古人释文改写的白话散文,不一而足。

中国新闻网2007年7月21日载:岣嵝碑在失踪千年之后于2007年被重新发现,位于衡山云峰寺下的望隐桥附近,重约10吨,形状像一个桃子,高2米,底边长2.5米。但已惨遭村民部分破坏,砸成两半做了墙基。---何时何人所刻有待科学鉴定。

.禹书出令帖

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由宋太宗赵炅下旨令翰林院侍书王著,从宫廷内府秘阁所藏的历代名家书法中挑选出精品,镌刻在枣木板上,编成十卷《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阁帖》)。将宋以前的历代帝王、名臣和书法名家共100多人的400多篇作品汇集一起。这是宋朝官方第一次大规模地刊刻法帖文献,被后人誉为法帖鼻祖。其中卷五里刊载了古法帖“夏禹书”,后人根据其释文开头“出令

”两字称之为“出令帖”。千年以来,“夏禹书出令帖”成为芸芸众生热议、探索研究的话题。

(一)“出令帖” 释文

“夏禹书”, 共有12个字。《淳化阁帖》释文:

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

(二)“出令帖”探源

关于“出令帖”,我国古文献没有记载。那么,一千多年前的南宋《淳化阁帖》,官方法书汇编选入的宫廷内府秘藏白“夏禹书”来自哪里哪里?

誓水柱石刻  清乾隆版《石泉县志》载:“誓水柱 位于禹里(原县城)西望崇山下青片河与白草河交汇处,“县西四十五步河岸上,石柱高一丈围五尺。”上刻12字,为虫篆体,宋《淳化阁帖》释为“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其义难懂。传为大禹治水时出的手令。石柱今已无存。”

笔者经一些考证,认为《淳化阁帖》“夏禹书”来自“誓水柱上刻十二字”,很可能是大禹书刻,探索如下。

东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 2004年3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峡考古队,在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城,发掘出“东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此碑成于东汉灵帝熹平二年(173),据考,约在西晋时,因某种不可知的原故,而埋于屋基之下,故得以保存下来。现藏于重庆市三峡博物馆。该碑被国家文物部门列为一级A等,即“国宝”级文物。为该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碑文中记载:

汉巴郡朐忍令景云叔于……君帝高阳之苗裔……先人伯允……术禹石纽、汶川之会

“汉巴郡朐忍令景云叔于”:汉巴郡朐忍县令景云(字叔于)。

“君帝高阳之苗裔”: 景云为高阳氏( 颛顼)的后代。

“先人伯允”:据考证,此“伯允”即“伯杼”(亦称后予、帝宁,乃夏后七世,少康之子季杼)。

“术禹石纽、汶川之会”:术,通述,(伯允)陈述大禹受命治水出发时在家乡石纽举行过盟誓以及在汶川(汉绵篪县地,今名漩口)举行过治水盟会(动员大会)

“东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记载了碑主汉巴郡朐忍县令景云,他的的先人伯允(伯杼)是夏禹七世孙,伯允陈述了禹在家乡石纽、汶川举行过治水盟誓和盟会。伯允(即伯杼)为遵循禹石纽汶川之会的遗则,率众回汶川朝圣巡狩的史实。

联系北川石纽山下禹“石纽” 盟会所在地的“誓水柱” ,一幅上古时代激动人心的场景呈现眼前:

4000年前,禹受命治水,出发时在家乡石纽召集各地部落、乡民举行治水盟誓,同心同德治服水患。庄严肃穆、群情激昂的盟誓大会上,禹发出神力无边的治水手令:“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手令为虫篆体书写,刻在高一丈围五尺的石柱上,立于青片河与白草河交汇处湔江边上,以镇压湔江之水,免使其淹城。盟誓大会后,又在汶川举行了治水盟会,然后率众出发,踏上治水征程。

星转斗移,风霜雨雪,兵火几千年,誓水柱上神禹手令石刻不知何朝何代已佚失损毁,徒令人扼腕浩叹。惟有其拓片不知何朝何代开始流传,流入北宋 宫廷内府秘阁。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翰林院侍书王著奉旨从宫廷内府秘阁所藏的历代名家书法中,将“夏禹书”刻入《淳化阁帖》,使后人得一睹神禹手泽,生无限思古之幽情。

(三)夏禹书今人释文释义

四千年后的今天,夏禹、《淳化阁帖》声名日隆,如雷贯耳,人们对夏禹书兴趣盎然,已形成“禹热”矣。笔者预言,“禹学”的形成已为期不远。“语言文字网”载作者“本站整理”文《我国八种神秘的原始文字》,“夏禹书”为八种之一,列数家“夏禹书”释文、释义,未署作者姓名,颇有可观。记于后。

一说释文:

“生地严子,留皮齐春,新尚往还。”意译为:“生地聂子,

堕进齐春,欣尚往来。

释义: “荒野聂人,到了春天,喜欢往来。”

一说释文:

“生雨严子,坐行参禹,其尚邑勾。”

释义:

生雨严子:是反映作者起早贪黑、风雨无阻的事业的艰辛,以及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的近乎苛刻的要求。

坐行参禹: 是言,言行讲究,克勤克俭,遇到问题经常自我反省。参,参省者也。

其尚邑勾:尚,为赏之祖文;邑,为城邑;勾,为久的胞文。于是“其尚邑勾”的意思正是“其赏邑久”,意思是在如此艰苦的状态下所获得封赏的城池以及诸侯国会长久兴旺的。

一说释文:

“生而品足,星纪齐春,其尚也久”。(其中《国学论坛》的艅艎认为第一字是“鸟”,第二句的第三字是“三”。)

一说释文:

出鸟,聂子坐引参,屯矢尚干巳。

释义:

进入鸟地,夏禹跪下并引导众人参拜[列祖列宗]。储存弓箭是为了崇尚捍卫

疆土和祭祀活动。

一说释文:

“旨临,圣形见,循升,奉献,赏生亡”。

释义:

神圣的形体出现,循着(轨迹修行得到)升华,奉上祭品,在出生和死亡过程中得到回报。

(四)总之

传世禹书岣嵝碑、出令帖是否夏禹手迹,现在还不能下定论。因为还没有科学的检测鉴定。所以,就存在多种可能,:

.衡山岣嵝碑、出令帖是4000年前夏禹手书刻碑(帖),简称“真碑”。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河南大禹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91号   座机:0371-62717333  传真:0371-62717333

COPYRIGHTS © Henan dayu group co. LTD    豫ICP备1501770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