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中文

简体中文

切换英文

EN GLISH

客户服务热线:0371-62717333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大禹文化

DAYU CULTURALs

资讯详情

论大禹精神

  • 分类:名家学者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2-11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论大禹精神

【概要描述】

  • 分类:名家学者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2-11 00:00
  • 访问量:
详情

          

论大禹精神

                      常松木

大禹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而且是中国社会由部落联盟进入国家阶段的立国始祖,曾在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明进程中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大禹精神,不仅是诸子百家学说思想,特别是墨家、儒家学说思想的重要源头,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核。笔者不揣浅陋,认为大禹精神的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十个方面:

一、顾全大局、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

大禹是一个一心为公、以大局为重的人。大禹治水,受命于危难之际。禹的父亲鲧,曾用“湮”、“障”之法治理洪水,历时九年而没有把洪水治好,因而被帝舜处死。但接着,舜又举荐大禹代父治水,大禹没有因父被诛而心生私怨,而是以天下百姓利益为重,顾全大局,义不容辞地挑起了治水的重担,全身心投入了治水大业。

为了治水,大禹奔波于三山五岳之间,足迹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其敬业奉献的事迹不仅几千年来口耳相传,而且各种史书和典籍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庄子》说他在奔波治水时,由于长期涉水,“腓无,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更为难得的是,大禹结婚仅天就外出治水,十三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所以,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禹,吾无间然矣!”意思是说大禹非常完美,没有任何缺点几千年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已成为公而忘私这一伟大精神的代名词。

二、积极探索、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大禹治水首先在战略思想上敢于创新。《史记》载:“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这是因为鲧在战略思想上违背了自然规律,一味采取 “堵”的办法,结果造成了更大的灾难。大禹吸取了这些深刻教训,在战略思想上采用一个“疏”字。《孟子》说:“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经济学专家茅予轼认为“大禹精神的精髓就在于‘以疏代堵’”。

此外,大禹的创新精神还体现在指导农业生产上。大禹长期观测天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及春夏秋冬的更替规律,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夏小正》,并颁行天下,指导农业生产,使民不违农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尊重实践、顺应规律的科学精神:

大禹接受治水任务之初,认真总结了父亲鲧及其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首先查明水道和水患的原因,大禹治水方案的确定,是建立在实地勘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的。《史记》中说,大禹每到一地都“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木”,亲自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据此制定周密的计划;他跋山涉水,走遍了当时的整个中国,进行实地勘察。《孟子》载:“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吕氏春秋·贵因》中也说:“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际,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这就是说,大禹是按照水势就下的规律加以疏通,使洪水注入江海的。

大禹治水,尊重实践,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这种精神,不仅利于治水,而且对于治国治民也具有借鉴作用。这种科学精神,不仅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智慧,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四、知人善任、民主礼让的从善精神

据《尚书·大禹谟》记载,大禹曾说:“知人则哲,通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意思是知人善任,就会使自己变得明达睿智,才能任人唯贤;能够安定民心,就会使自己受到百姓爱戴,百姓就会怀念他。大禹治水时,就有契、弃、皋陶、伯益等辅佐大禹。大禹知人善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禹举益”传说就是他知人善任的证明。《史记·夏本纪》云:“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可见,大禹仍然保持了古代的民主礼让传统,在用人行政中体现了选贤举能的原则。

不仅如此,大禹还礼待有道之士。《吕氏春秋·谨听》载:“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道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可见大禹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为政问题上,纳言听谏,请教有识之士。同时,大禹一直保留着尧舜部落联盟时期的民主作风,很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并实行“五音听治”制度,规定“教以道者,击鼓;论以义者,击钟;告以事者,振铎;有狱讼者,摇。”大禹正是通过这种途径来倾听民意的。《孟子》记载:“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闻善言则拜。”大禹的这种从善入流、知人善用的民主精神,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借鉴的。

五、重民爱民、心系民生的民本精神

大禹在完成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的十三年中,最广泛地接触了人民,最深切地了解了民情,最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从而形成的以“敬民、养民、教民、护民”为主要内容的“民本”思想。

大禹治水不是为治水而治水,而是把它和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结合起来,从而使治水得以顺利进行并使成果得以巩固。《孟子·滕文公》载,大禹治水以后之所以“中国可得而食”,是因为他在治水的同时,重视发展生产,让他的助手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另外注意开拓食物来源和种类,并把富足地区食物平调至灾区,司马光《稽古录》卷四载:“禹随山刊木,与益得禽兽,佐民食……浚川得鱼鳖,佐民食。” 《史记》载:“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由于他们努力推广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农业,并实行平衡政策,在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大禹重民爱民精神还表现为一些具体事例。据《御批通鉴辑览》记载,大禹“见耕,五耦而试”,也就是说,大禹出行时,如看到耕田的人人手不够,他就会下车给农夫当帮手,并询问他们收成好坏、赋税轻重、徭役多少等等,大禹还说:对百姓要“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意思是对百姓要重教化,轻惩罚,要用美好的德政感化和劝诫百姓,用美好的歌曲和传统美德教育、鼓励百姓。大禹还提出“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养民政策及“和为贵”的主张,认为在位者应自正其德,正己以治民;要勤俭节约,将财物用于为民兴利除弊的事业上;要薄征徭,轻赋税, 不夺农时, 使民衣食富足。《尚书》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即大禹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基,根基了国家才会安宁。

六、以德服人、以法治国的善政精神

大禹治理政事,从不倚仗权势,而是依靠德治和法治。大禹时期,如何使众多的部落能够“宾服于己”,使政令统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禹的办法是“敬业修德,以身垂范,使其感怀”,因此《史记》里说他“其德不违”。《尚书·大禹谟》载:大禹认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意即美好的品德,表现在善于治理政事上,治理政事重要在于教养民众。可见,大禹正是靠德来感化民众的。《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大禹的德政,九州共享,而且流布到子孙后裔。

大禹在以德治国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辅之以法。而且制定了一些法律,令民遵照执行,后人根据传说整理出了《禹刑》一书。禹的子孙也说禹“有典有则”,即有治理国家的典章和法令制度。《汉书·刑法志》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吴越春秋》载禹“造井示民,以为法度”,这可说是我国国家立法、司法的起源。

大禹理政,赏罚结合,史称禹“封有功,爵有德。恶无细而不诛,功不微而不罚”。另外,大禹还主张 “刑期于无刑”。大禹认为,只有施德政,才会减少犯罪,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刑罚只是维护国家统治的辅助手段。由此可见,大禹的法治观念是和德治相结合的,不是为了用刑而用刑,用刑是为了将来不再用刑。

七、为政勤廉、崇尚节俭的廉俭精神

大禹提倡勤俭节约,廉洁自律,反对奢侈浪费。《论语·泰伯》中说: “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孔子对大禹的节俭做出了高度评价,说他不讲究吃、穿、住,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造福百姓,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尚书·大禹谟》载,舜对大禹说:“……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浙江绍兴大禹陵有这样两副对联:“卑宫菲食胼胝勤,洁行俭风泉涧涵”、“二仪清浊还高下,万国衣冠拜冕旒”,堪称对大禹清廉、节俭的最好评价。

大禹还主张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甚至对自己的后事也安排得极其简单。据史载,禹曾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下无及泉,坟高三尺,土阶三等。葬之后日,无改亩,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他倡导“死陵者,葬于陵;死泽者,葬于泽。故节财薄葬简服生焉。”按常人的理解,大禹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如此薄葬实在有失身份,但这却体现他节俭的一贯风格。这种俭廉的作风也为后世墨家弟子所效法,正如《淮南子》中所说:“禹大圣也……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大禹治水成功,建都阳城后,万国诸侯常来阳城献“金”(青铜),大禹严厉地拒绝接收。在诸侯的一致恳求下,大禹与众人商议,效仿黄帝铸造鼎之举,把诸侯国送来的礼品也折换成铜器,铸成了九个大鼎。九鼎象征着九州,在九鼎上分别铸刻上各州的山川名物、治水时见到的野兽猛禽和神怪等,以方便老百姓们的生活。后来九鼎作为传国之宝,成为夏商周最重要的礼器。在反腐倡廉和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这种清廉节俭的精神正是我们应当提倡的。

八、以身作则、严以律己的自律精神

大禹处在我国历史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上。他在治水、治国大业中,如果没有以身作则,严以律己的精神是不可能有所建树的。在治水过程中,禹总是身先士卒,既是一位组织者,也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韩非子·五》中也记述大禹比奴隶还要劳累:“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大禹也一再说到“慎独”、“慎乃在位”,即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

大禹还常常向下属询问自己的过错,每月朔日,很多大臣都来朝见,这时大禹就会问他们:“一个月来发现我有什么过失吗?有独断专行、损公利己的言行吗?有奢侈浮华、骄傲自满的事情吗?”不仅如此,而且别人犯罪,他也是从自己身上寻找治理国家的过失,“下车泣罪”这个成语证明了他严以律己的崇高境界。相传禹和尧舜一样也有饮酒的嗜好,《战国策·魏策二》中说,“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禹即帝位后,一次饮酒险些误了国事,于是“遂疏仪狄,绝旨酒”。大禹当时就告诫说:“今后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这也生动地反映出大禹近乎苛求的严以律己的精神。大禹作为夏朝开国帝王虽只10年,但他严于律己的精神却赢得后世的称颂。

九、只争朝夕、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大禹为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丝毫不敢懈怠。《淮南子》说他 “烧不暇,濡不给”,即连兴炊作饭时治水工具也不放下来,鼻涕淌下来也顾不得去擦。《吴越春秋》也记载,他在带领民众治水过程中, “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忙得鞋帽丢了也顾不得拾。《鬻子》中说他时常“日中不暇饱食”,为了争取时间,饭也顾不上吃。《帝王世纪》中说大禹“不重径尺之璧,而爱日之寸阴”。“禹寸陶分” 的典故说明了大禹治水是分秒必争。

大禹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治理洪水的艰苦岁月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大禹治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是失败后才吸取教训探索出了堵、疏结合的办法。另外,中原地区流传的河伯点化,南方流传的宛委得书等传说故事就是大禹治水非一帆风顺的佐证,但大禹不屈不挠,锲而不舍,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最终“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完成了治理洪水的伟大事业。

十、 九州一家、利济天下的责任精神

“天下”,是中国特有的词汇,它比“国家”、“民族”等词汇有着更为丰富、广大的内涵。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把天下划分为九州,统筹规划,以四海为壑,将洪水排入了大海。《墨子·兼爱》:“古者禹治天下,……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大禹治水,利济天下,由此可见一斑。

大禹治水时,东有夷,南有苗,西有羌,北有犬戎等民族,有学者认为,大禹治水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他和各部族通力合作、团结奋斗的结果。治水成功后,他“敦序九族”,既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又通过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传播优秀的文化,增进了民族团结,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渗透、融合,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纵上所述,大禹精神是大禹及其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过程中的道德沉淀,已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大禹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被历代人民继承发扬,并不断丰富深化,已经融化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亘古不绝的内在品格。如果说,黄帝是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之根,那么大禹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

参考文献:

《史记》《吕氏春秋》《庄子》《孟子》《尚书》《吴越春秋》《左传》《墨子》《帝王世纪》《战国策》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河南大禹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91号   座机:0371-62717333  传真:0371-62717333

COPYRIGHTS © Henan dayu group co. LTD    豫ICP备1501770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