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中文

简体中文

切换英文

EN GLISH

客户服务热线:0371-62717333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大禹文化

DAYU CULTURALs

资讯详情

大禹功绩简论

  • 分类:名家学者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0-19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大禹功绩简论

【概要描述】

  • 分类:名家学者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0-19 00:00
  • 访问量:
详情

大禹功绩简论

常松木

禹是黄帝的玄孙,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山(即中岳嵩山),称崇伯,因是上古时期居住在崇山一带夏部族的首领,故又称崇伯鲧。在古代,崇和嵩是相通的,崇山即嵩山,“崇伯”即嵩山一带的首领。由于大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

大禹在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是一位治水有功,造福人民的好帝王,受到人民的称颂。同时,大禹是中华民族奠基立业的伟大祖先,他上承炎黄尧舜,以他的智慧和力量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新时代。大禹不仅同炎黄尧舜一样具有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与他们相比,大禹的功绩更加卓著。下面就大禹的功绩略谈管窥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治理洪水,安定天下

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国家刚刚形成时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一件事。因而,大禹治水被列为影响中国的100个事件之首。

据古文记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难。面对到处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关于那场洪水,古代各种史籍中都有记载。《史记·夏本纪》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尚书·尧典》中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汜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中还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于中国。蛇龙交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帝尧时,洪水成灾,在洪水和禽兽的双重逼迫下,民不聊生。

因此,帝尧在四岳的建议下,命禹的父亲崇伯鲧治水,鲧鲧率众筑坝修堰,费了九年功夫,也没把洪水治伏,因而摄政的舜派人将鲧诛杀于羽山(今河南济源东南)。“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舜又举荐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尧崩后并任命禹为司空,禹带领伯益、后稷“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木(右有上共下车)。左准绳,右规矩,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大禹认真吸取了其父治水失败的教训,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改堵为疏,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按《国语·周语》所说,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

大禹治水是从冀州开始的,在冀州他将洪水从碣石导入大海;接着,把兖州的洪水导入黄河,把青州的洪水导入济水,把徐州的洪水导入黄河;在扬州疏通了淮水、泗水,在荆州疏通了长江、汉水、沱水、涔水,在豫州将伊水、洛水、缠(左为三点水)、涧水导入黄河,然后又治理了梁州、雍州的洪水。在治水时,大禹凿开了荆山、太岳、王屋、太行、常山、太华、熊耳、外方(嵩山)、桐柏、大别、衡山等大山,疏导了弱水、黑水、黄河、长江,又导漾水入汉水、长江,导沁水入济水、黄河,导失(左有三点水)水入汶水、大海,导渭水、汇沣水、泾水入黄河,导洛水会涧水、缠(左为三点水)水、伊水入黄河。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大禹命令伯益教人们种植水稻,命后稷给老百姓难得之食,并相互调济,使老百姓又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对于大禹的功绩,广大人民歌颂他,感谢他,怀念他,当时人们就把整个中国叫做“禹域”(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

    对大禹治水的功绩,后人大加称颂,认为如果没有大禹治水,人类就可能灭绝,就可能化为鱼类。《春秋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刘定公至颍,对赵孟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宋代诗人王十朋有诗句说:“长叹当时微帝力,苍生今日尽为鱼。”明代周昙也有诗句说:“海内生灵微伯禹,尽应随浪化为鱼。”这些都充分表明,大禹是一位拯救中华民族于滔天洪水之中的民族英雄。

大禹治水成功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这一点史籍中有大量记载。《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中说:“然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至积石……九川既疏,九泽既陂,诸夏义(无点)安,功施于三代。”《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说:“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义(无点)安。”《史记·殷本纪》中说:“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平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以修,万民乃有居。”《孟子·滕文公》中也说:“禹疏九河……然后中国可得食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大禹治水后,天下安定,老百姓能够得食而安居。

二、征伐三苗,统一华夏

征伐三苗,是大禹治水之后的又一重大活动,也是大禹又一重大功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外患主要来自北方,黄帝至大禹时期则主要来自南方的三苗。三苗是与中原南方接壤的黎苗瑶-百越集团。黄帝时曾平定三苗的蚩尤部落,颛顼、也曾与三苗交战。如果说,禹治平洪水是与大自然斗争的胜利,那么征伐三苗就是与愚顽不化、专事游掠破坏的落后部族斗争的胜利。

征伐三苗的战争发生在华夏集团已经强盛起来的尧舜禹时期。尧曾于三苗战于丹水之浦,“舜却苗民”后请尧“窜三苗于三危(今甘肃敦煌附近)”(《尚书·尧典》)。这次迁徙虽收到了一定实效,但舜践天子位后,三苗又多次作乱,“于是乎虞有三苗”(《左传·昭公元年》),《淮南子》也记载: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禹在代舜摄政初期,就决心率师征苗,《五蠹》:“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后来舜命禹出征三苗,禹又偃兵修政,舞干戚,三苗自服。《尚书·大禹谟》中记载“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蠹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教,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这一仗,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墨子·非攻下》),从此,三苗再也没有力量与华夏族较量了。接着,“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乡)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战胜了三苗,占据了其地,划分了山川,建立起统治秩序,百姓都依顺了大禹。直到这时,华夏族和三苗的战争才基本告一段落。

禹征三苗之后,华夏族的势力达到了长江流域。禹又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北三苗”(尚书·尧典),让三苗的首领们不再居住在一起。这样,不仅扩大了华夏族的活动地域,壮大了华夏族群,而且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禹征三苗是中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又一次碰撞,也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次大融合,大禹在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功不可没,他极大的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形成,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主要缔造者。

三、建立夏朝,创建国家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长开庆功大会,赐给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丰功伟绩。征伐三苗,大禹的权力也大大得到了强化。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太平御览卷823引《随巢子》)。。因此当舜年老时,众人一致推举禹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史记·夏本纪)前2071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建立。可以说,大禹是夏朝的实际建立者,堪称华夏立国之祖。后来,帝禹东巡,前2062年,至会稽(浙江绍兴)而崩,由禹之子夏启,继承王位。启较贤能,诸侯拥护。启继王位后,是为夏后帝启,开始了家天下的世袭制度,禅让制从此告终。

禹在巩固夏王朝统治过程中,特别重视恩威并济和加强教化。传说西部有个部族叫有扈氏,好战而不愿服夏。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终于臣服于夏。东南地区古称“九夷”,即九个较大的部落。禹为加强对其统治,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礼遇。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当时,古越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这样,禹时夏王朝的统治范围,就形成了东至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的格局。

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大禹立国以前,华夏民族是多元的,没有一个中心,自大禹立国开始,华夏民族才开始成为一个实现多民族统一的历史巨人。因此,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我们华夏民族统一发展的基础。并且,大禹创立的夏朝已具备国家的以下特点:

1、划分有行政区域: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国家的产生,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史料《左传·襄公四年》一书中记载:“芒芒禹迹,划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史载禹划九州,“州”字就是水中的陆地,洪水泛滥时,人们多居住在“州”上,大禹就按这些自然地势的州来组织人力治水。治水成功以后,九州已经具有了行政区域的性质。在划九州时,禹又实行分封制度。“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这些受封的贵族大都以封地为姓,形成一个个小的邦、国,成为新兴的地方政治统治机构,其职位亦子孙相继。实行以地缘为主的政治区分,代替了旧的氏族、部落、血缘集团,因此有学者称大禹是我国第一位行政区划专家,而记载夏禹划九州的《禹贡》则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志。

2、创设了公共权力:恩格斯指出,国家和氏族组织不同的第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禹在建立九州的同时,也创立了相应的公共权力。大禹立国之初,文臣武官的“六卿”、“三正”制度,已在总结舜时“官吏”制度的基础上基本成熟。“卿”即武官,六卿乃掌管武装军事长官的概称。禹为了巩固夏王朝的统治,还组织了常规武装力量,并成为夏王朝权力的主体。“正”是文臣的通称。三正即概指掌管具体事务之文职官吏。如《左传》杜预注说:“奚种为夏禹掌车服大夫”,即车正。还有掌管天地四时的“羲”、“和”之官等等。各种强制机关,如监狱,那时也已经产生了。《广韵》中说:“狱,皋陶所造。”我国自西汉直到明清,各地监狱都普遍把大禹的掌管司法的重臣皋陶作为狱神敬奉。《尚书·益稷》中记载:“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有十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迪有功。”从上述可以看出,大禹时期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军队、监狱、官职制度。实际上,官职制度早已有之,只是到了夏朝更加完善,《尚书·周官》中记载:“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庶政惟和,万国咸宁,夏商官倍。”

3、制订刑法

大禹时期,即已有成文的刑法。《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风俗通义·佚文》记载:“夏禹作肉刑,则天象而慎其过。”《史记·夏本纪》中还说:“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则刑从之。”《左传·昭公十四年》一书记载:“已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新语·道基》记载:“皋陶乃立狱制罪,悬赏设罚,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消佚乱,民知畏法。”皋陶在佐禹治水时,作“士”即狱官之长,就是负责司法和主管监狱的职官。《史记·夏本纪》说:“皋陶作士以理民。”也就是说用法律的手段去治理人民。大禹制定了一些法律,令民遵照执行。如后人根据传说所整理出的《禹刑》一书。禹的子孙也说禹“有典有则”,即有治理国家的典章法令制度。《吴越春秋·越王无奈外传》记载禹“造井示民,以为法度。”井,就是法律,将法律公布于众,令民遵守。史称禹“封有功,爵有德。恶无细而不诛,功不微而不罚。”可见禹在以法治国时,不仅赏罚分明,而且执法有度。《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有:“故《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意思是说,功无论大小都要奖励,罪无论轻重都要惩处。但在执法时,宁可漏掉犯罪之人,也不能够伤及一个无辜者。文献中还说禹时“有典有则”,“邦有常刑”,也说明当时的刑罚律典已十分完备。此外,史籍中还记载有大禹斩防风氏、有狱讼者挥革(右有召字)、见罪而泣等,这些都表明大禹时期已有了一整套刑法制度。

4、制订贡赋制度

赋税制度是统治阶级为维持公共权力所建立的一种国家行政制度,而在氏族社会是没有赋税制度的。《国语·周语》中说:“《夏书》有云:关石和钧,王府则有。”韦昭注:“言征赋调钧,则王之府藏常有也。”意为要取之有道,征之有节,而且还要人民负担合理。贡与赋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一般意义来说,贡,就是将士特产和当地珍宝进贡给国君,是地方官吏对国王拥戴的表示,也是作为臣对君的义务。《尚书·禹贡》记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还有“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的记载。赋,则是给国家缴纳,是国民的基本义务。《史记·夏本纪》一书中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大禹时期的贡、赋规定,在《尚书·禹贡》一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葱(上无草字头,左有纟),二百里纳至(左有金字旁),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对于直接统治之民,分地五十亩,再收一定田赋,故有“夏后五十而贡”的记载。大禹又根据各州土质、物产,制订出交纳贡赋的九种等级,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冀州“其土白壤,赋上上,田中中”;兖州“其土黑壤,田中下,赋上中,其贡漆丝”等,对各州的贡物作了详细规定。

四、制订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国远古人民生活的反映。人们对时间和季节的认识,最早是以太阳的运行为依据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又进一步观察夜晚的月亮和星星的运行规律,总结出了原始的历法。据文献记载说,黄帝时就曾有掌管历法的官员,曾创造出黄帝纪年法,也叫四甲纪时法。尧舜时代也有掌“天地四时”之官,并且是朝廷的常设官职和重臣,据说当时历法不下百余种,显得很乱。

大禹立国之后,改尧舜称一年叫“载”为“岁”,并将新定的历法颁布天下。《竹书纪年》中记载,禹即帝位后,“颁夏时于邦国。”《御批通鉴辑览》中也有记载:禹立国后“以建寅月为岁首,改载曰岁。”夏朝建立后,因为政治统一,这就为历法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为了政治、军事、礼仪和农事的需要,夏朝及时向全国颁布了夏历,这就是《夏小历》。夏历依据北斗星斗柄旋转所指的方位确定月份,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向作为“建寅”,是为岁首,每十二个月为一年,夏历按照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以便利农业生产。每过三年,加一个闰月,也叫闰年,闰年是十三个月,以协调农历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

大禹以建寅为岁首而制定的历法,是天文历法知识与九州地理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国语  周语》中记载:“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说明夏历不单是历法,也包括按月安排农事活动的内容,所以“夏历”又称为“农历”。可以说,夏历是我国以农立国的产物。《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但那时的历法更为详细的内容今天已不太清楚。西汉戴德编的《大戴礼记》中还保留了一篇春秋战国时流传的夏时——《夏小正》,《夏小正》记载了每一月的物候、气象、天文、农事、田猎以及与农事有关的活动。禹所制定的历法,直到今天还为我们所沿用,我们现在的春节,就是夏历的第一天。在西方的公元纪年引入我国以后,又称夏历为阴历。

五、制订度量衡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凿龙门,划九州,通九道时“左准绳,右规矩”,这实际反映的是一种测量行为。这种测量行为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建立长度单位和统一的长度标准,否则就无法进行。《周髀算经》(卷上)在提及勾股术时说:“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这就是说,在禹治理洪水的实践中实现了测量的定量化。与此说能够形成印证的是,《史记·夏本纪》中说,禹“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意思是大禹在领导这次大规模的治水工程中,确定自己身体某一部分的长度,制造了统一的测量工具——尺。这把尺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件具有权威性的长度标准器。

《淮南子》中对禹治水也有以下的记述:禹命他的大臣大章、竖亥以“步”作为单位来测量距离,还用规矩、准绳作为测量工具,用规画圆,用矩作方,用准定平,用绳量长短。 “矩”即后来的曲尺,又叫鲁班尺, 用一把曲尺可以测量高、深、广、远。绳实际上也是一种尺度。大禹治水,“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亲自率领人们去勘探地势,测量高山、河流,树干立标,把测量数据一一记录下来,制订出“疏川导滞,钟水丰物”的治水方案。《拾遗记》中还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禹开凿龙门时,伏羲曾交给禹一支“长一尺二寸”的“玉简”,“使量度天地”,禹即持此简,以平定水土。这些都说明了大禹治水不但经过丈量,而且在丈量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和重量标准,显然,这个标准的制定者就是大禹。

夏朝建立后,政治上统一了,还要在文化上融合,而度、量、衡,又关系到国计民生,要协和和邦,就不能不统一。那么,大禹是怎样统一度、量、衡的呢?据说,他以五谷中的黍为标准,因为黍相对来说颗粒最均匀,没有长短大小轻重差别。拿一颗黍竖起来定长短,一黍之长就是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这就是度的标准;再拿黍来定多少,二千四百黍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再拿黍来定轻重,十黍为一 (酒具),百 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这就是量与衡的标准。

大禹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建立度量衡标准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其功至伟。秦始皇也正是步大禹后尘,统一了度量衡,才开创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提及大禹,历代都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其中以孔子为最。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郫(左无软耳朵)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找不到大禹的一点缺点,孔子把大禹推上了圣坛。纵观大禹一生,他的重大功绩不仅是治理了洪水,发展了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还征伐三苗,制订夏历,统一度量衡,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更重要的是,他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用阶级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以文明时代取代了野蛮时代。总之,我们不能不说,大禹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水利学家,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的历史人物。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河南大禹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91号   座机:0371-62717333  传真:0371-62717333

COPYRIGHTS © Henan dayu group co. LTD    豫ICP备1501770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