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中文

简体中文

切换英文

EN GLISH

客户服务热线:0371-62717333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大禹文化

DAYU CULTURALs

/
/
-
中岳嵩山乃帝禹圣山论

资讯详情

中岳嵩山乃帝禹圣山论

  • 分类:名家学者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1-28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中岳嵩山乃帝禹圣山论

【概要描述】

  • 分类:名家学者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1-28 00:00
  • 访问量:
详情

中岳嵩山乃帝禹圣山论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西部,西起嵩县外方山,东至新郑具茨山风后岭,其主体太室山和少室山在登封境内。大禹一生和嵩山关系密切,他出生于嵩山、家居于嵩山,治水于嵩山,受封于嵩山,建都于嵩山,享祭于嵩山。中岳嵩山是千古名山、中华文化圣山,拥有丰富的大禹文化遗迹和大禹神话传说,嵩山及洛阳周围是全国大禹神话传说、大禹文化遗迹最丰富和最集中的区域,嵩山南麓的登封市和禹州市2008年元月分别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因此中岳嵩山堪称帝禹圣山。

一、嵩山自古即是中华名山

嵩山古称外方山、崇山、太室、黄室、天室、崇高山、嵩高山等。《括地志》云:“阳城嵩高山,一名太室山,亦名外方山,在洛州阳城县北二十三里。”盘古、伏羲、女娲、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祝融等中华民族人文先祖皆在嵩山地区活动,据传盘古死后腹部化为中岳,四肢化为其他四岳。伏羲在嵩山北麓画八卦,女娲在嵩山北麓抟土造人,嵩山东部即以伏羲山命名,后因同音讹为浮戏山。黄帝都于有熊,即今嵩山东麓新密、新郑交界的轩辕丘。帝喾建都于嵩山北麓的西毫。祝融部落原始居地与颛顼部落的原始居地大体一致,主要分布在河南嵩山新郑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郑(新郑),祝融之虚也。”《汉书·地理志》说:“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虚也。可以说,嵩山地区是华夏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在文明起源和形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嵩山周围的登封王城岗、偃师二里头、新密新砦等5处遗址以其重要地位和突出的研究成果而成为亮点。

“华夏”一词的由来与嵩山有密切关系。著名考古学家唐兰在《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徵》中说:“华,地名,在今河南密县(今属新郑)。华邑在新郑,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重黎郐国均在新郑。”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华夏连称者,乃嵩山山脉亦得华名,国语中写阳城,有‘前华后河,左洛右济’之说。华在洛东,即今嵩山。又《史记魏》有华阳,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周礼·职方·豫州》有‘其山镇华’语,皆其证。”华夏中的“夏”,就是夏部族,夏部族的活动中心就在嵩山地区,大禹在嵩山脚下的阳城建立了夏王朝。“华夏”后来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由于嵩山在华夏历史文明中的特殊地位,所以自古以来即被尊为中国名山。《史记·封禅书》载:“天下名山有八,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这说明黄帝时期,太室山即嵩山已列入中国五大名山。《史记·封禅书》又载:舜帝“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五载一巡狩。禹遵之。”尧舜时期,五载一巡狩中岳,可见中岳当时地位之崇高。《史记·封禅书》又载:“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殽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会稽、湘山。”秦并天下后,明确规定殽山以东的五座名山即嵩山、恒山、泰山、会稽、湘山。《汉书·郊祀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发诏书,确定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即天柱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从此,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中的五岳制度正式形成,包括中岳嵩山在内的五岳即成为中国名山的代表。

之后,历朝历代对中岳嵩山都倍加推崇。晋代郭璞《太室赞》:“嵩惟岳宗,华岱恒衡。气通元漠,神洞幽明。巍然中立,众山之英。”1唐裴崔《皇唐嵩岳少林寺记》载:“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场,兹为圣殿……颍上灵岳,山间宝殿。秀出梵天,孤标神县。”2都穆《游嵩山记》:“盖嵩山巍然中国之中。其周围二百里,群山拱列,有类儿曹。宜其秀钟灵聚,为五岳之尊。”3王士性《嵩游记》:“二室顶不三十里而遥,而以为神州首岳……为天中,钟颢苍最清淑之气,以总领诸岳而然乎!”4这些分别称嵩山为“众山之英”、“海内灵岳”、“五岳之尊”、“神州首岳”,可见中岳嵩山地位之崇高。另外,嵩山还有“五岳之冠”5、“群岳之宗”6等称谓,少林寺山门前的明代东牌坊上有镌刻有“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心传言外,十方法教是初元”的对联,清代时中岳庙建有名山第一坊,亦与这些称谓相呼应。

二、嵩山地区是鲧、禹的封地

嵩山地区是夏部族的发祥地。同时也是鲧、禹的封地。《国语·周语上》载:“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祝融。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太平御览》又引韦昭注云:“崇、嵩字,古通用,夏都阳城,嵩山在焉。”鲧封于崇山,史书多有记载。夏族先祖鲧和禹因居于“崇”地而被之为崇伯。《国语·周语下》载:“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于羽山。其后伯禹……而度之于群生。”韦昭注曰:“鲧,禹父。崇,鲧国。伯,爵也。”《尚书·舜典》曰:“禹代鲧为崇伯。”故此处的“伯禹”亦即崇伯禹。《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纪》云:“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曰谓之‘有崇伯鲧’。”司马贞《史记·夏本纪·索隐》载:“《连山易》云:‘鲧封于崇。’故《国语》谓之崇伯鲧。”《水经注·淮水》所引《连山易》亦曰:“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者是也。”《郑州古今史要》载:“鲧是尧舜时居住在嵩高山(又叫崇高山,今嵩山)下的夏部落首领,故又称崇伯鲧。”7这说明,尧舜时封鲧为崇伯,后来禹亦继任崇伯一职,嵩山已称“崇高”。《国语·周语》也说:“昔夏之兴也,降融于崇山。”意为夏朝兴起于崇(嵩)山。

也有史料称禹被封为“夏伯”,而其封地历代皆称为夏地,今河南省登封市祖家庄以南的仍称“夏地”。《帝王世纪》载:“尧命以为司空,继鲧治水,十三年而洪水平。尧美其绩,赐姓姒氏,封为夏伯,故谓之伯禹。”《路史》载:“禹封高密以处于栎,是为有夏,曰夏伯。”《水经注》载:“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是禹以司空受封于夏,故至是改称为夏后也”。《姒氏世谱》载:“甲子八十一载,封禹于夏,赐姒氏姓。”另外,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佀庆琪先生说:据《华夏姓氏》所载,大禹封国于夏,当时居在河南荥阳汜水(古为以{左有三点水}水),取姓姒氏,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8栎和后世的阳翟,即今位于嵩山南麓的禹州,荥阳汜水位于嵩山北麓,这说明“夏”即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汉书》曰:“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史记正义》:“禹居阳城。颍川、南阳皆夏地也。”颍川即今河南许昌、禹州一带,在嵩山南麓,而南阳亦在今天所说的嵩山文化圈内。因此,大禹的封地在嵩山周围应确定无疑。

三、嵩山是禹贡名山

《尚书·禹贡》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的过程。《禹贡》载:“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河。”9大禹治理黄河时,曾经疏通伊、洛、瀍、涧四条河流,而这四条河流在嵩山北麓汇合后注入黄河,大禹治水时还曾经过外方山以及嵩山北麓的洛汭。

大禹治水于嵩山地区,不仅《禹贡》有载,亦见诸于大量典籍。《绎史》十二引《随巢子》曰:禹娶涂山,治鸿水,通 辕山,化为熊。涂山氏见之,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淮南子·本经训》云:“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大禹在嵩山地区的记载很多,所以郑州大学教授赵长海认为:“大禹治水的最主要工程,均以嵩山为中心地带,使大河沿太行北流,即今称之曰禹河故道。”10

 大禹治水成功,“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11,受到了人们的无限尊崇。人们睹河洛而思禹功,不断歌颂禹治水的功绩。春秋左传·昭公元年载:“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颍馆于雒汭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子盍亦远绩禹功,而大庇民乎?’”意即如果没有大禹治水,则人们皆将化成鱼类。

今河南浚县境内的大伾山,因大禹治水时曾经登临,历代皆称“禹贡名山”,今仍有“禹贡名山”石刻。从这个意义上说,嵩山地区作为大禹治水的核心地区,嵩山如称为“禹贡名山”,亦应当之无愧。

四、嵩山是大禹祭祀和受祭的名山

天下名山,五岳为先。五岳之尊,中岳嵩山。中岳嵩山很早就受到祭祀,《山海经·中山七经》载:“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以太牢之礼,婴以吉玉。钱穆《山海经注》曰:“冢者,神鬼之所舍也。”意即苦山、太室山、少室山是神灵所居的地方,要用三牲齐备的太牢和吉玉来祭祀。黄帝常在嵩山“与神会”,尧、舜曾多次巡狩嵩山,实际是都是来祭祀嵩山。而最早明确记载祭祀嵩山的是大禹,治水成功以后,舜曾赐大禹玄圭,命其祭祀嵩山,告成于天。《竹书纪年》载:“禹治水既毕,天赐玄圭,以告成功。”又载:“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12“有事”就是祭祀的意思,不久,舜帝命大禹摄政,舜帝驾崩后,大禹即位于嵩山脚下的阳城。

大禹治水,地平天成,万世永赖。嵩山地区人们非常尊崇大禹,建有不少禹王庙或启母庙、少姨庙来祭祀大禹及其夫人启母、少姨。启母庙、少姨庙皆建于西汉,东汉时,颍川太守朱宠又分别在其庙前建神道阙,即启母阙和少室阙,包括这两座阙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2010年8月1日,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嵩山周边地区的禹州、巩义、偃师等地还相继建有启母少姨庙或少姨庙行宫,来祭祀启母和少姨。到了明代,登封知县又在东关创建禹王庙,祭祀大禹和伯益。而大冶禹王庙(俗称北五里庙)、唐庄郭村的禹王庙(俗称白圪垯庙)创建时间无考。另外,嵩阳书院道统祠、观星台帝尧殿、君召常寨村水王庙、告成五渡村舜王庙、徐庄关湾村舜帝庙,亦都将尧舜禹或尧舜禹汤合祭。嵩山南麓的禹州方岗镇唐天宝年间建有禹王庙三峰山古钧台后也建有禹王庙。道教尊尧、舜、禹为三官大帝,嵩山地区还建有很多三官庙或三元殿,奉祀水官大禹。这些庙宇就是嵩山地区人们祭祀大禹、爱戴大禹的明证。

五、嵩山是大禹故里故都所在地

大禹故里在河南登封,大禹出生于中岳嵩山少室山脚下的石纽屯,有大量神话传说和文化遗迹可证。登封有大禹降生、拜师、治水、立国、去世的一系列传说,尤其是石纽屯一带流传有众多大禹的神话传说。关于大禹降生,千百年来相传大禹的原神是天上的下雨王,因不慎丢失雨簿,被恶龙拾到,导致人间暴雨不断,洪灾肆虐,因此天帝罚其下界将功折罪。而流传更为广泛的是鲧腹生禹的故事,嵩山西部三门峡一带亦有祝融用吴刀剖开鲧腹,腹中飞出一条小龙,降落到嵩山的传说。

大禹故里在登封,除上述神话外,还有三大实证。一是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夏部族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地区在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汝、颍上游一带。徐中舒、徐旭生、安金槐等老一代学者皆认为夏部族是以嵩山、伊洛为其活动中心的。著名历史学家吴汝祚先生在《夏与东夷关系的初步探讨》中亦以大量实例论证夏墟在颍河上游。二是大禹的父亲鲧的封地在嵩山地区。三是考古成果证明,大禹生活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而嵩山附近发现有大量龙山文化晚期的文化遗址,这一点是其他自认大禹故里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关于大禹建都于嵩山脚下的阳城,《史记》《世本》《竹书纪年》《纲鉴易知录》等皆有记载。《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世本云:“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汉书·地理志·颍川郡》亦引《世本》云:“禹都阳城。”孙作云教授《关于夏初史》一文认为王城岗遗址就是禹都阳城遗址,并从神话传说、文献记载、考古实证、地望等几个维度进行了分析论证。1975年以来,近40年的考古发掘证明,禹都阳城就在今登封告成镇西的王城岗遗址。安金槐先生《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方燕明先生《王城岗考古与发现》中皆有结论。兹不论述。

2014年12月19至20日,由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黄河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中国大禹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登封与大禹故里学术座谈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苏州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登封是大禹故都故里所在地:“登封是古代阳城所在地,目前已发现并确定了战国秦汉的阳城遗址在登封告城附近。禹都阳城或禹居阳城在登封,不仅有大量的文献依据,也有王城岗龙山城址做支撑,学术界已进行了大量的考古与文献研究,登封为禹都阳城所在地,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在登封祖家庄等地所保留的石纽以及相关的大禹传说和地名,为大禹故里留下了更为鲜活的人文材料,值得学术界关注,尤其是启母石以及东汉启母阙,更为登封为大禹故里与故都提供了具体的论证材料。相关论点,在全国诸说中占据重要地位。”

六、嵩山地区有大量大禹文化遗迹

    考古学证明,夏文化发祥地是在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颍、汝地区,尤其是在嵩山南麓的登封和“有夏之居”的伊洛地区,流传很多关于大禹的神话传说,而这些神话传说几乎都有文化遗迹与之相对应。

大禹故里在登封,大禹出生于嵩山少室山下的祖家庄,石纽屯一带就有祖家庄、夏店河、禹岭、夏地、息壤岗、石纽石、姚沟、擂鼓石、金牛峰、东军地、禹王坛以及少室山、少室阙等文化遗迹。登封轘辕关、阳城关、蛟河、焦山、禹洞、长岭山、大河口以及偃师的水泉口,洛阳龙门,禹州诸侯山、禹王锁蛟井、钧台,汝州湖浪山、码头崖、法行寺锁蛟井,嵩县三涂山等文化遗迹亦是大禹在嵩山地区治水的有力证明。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更是大禹建都于嵩山的明证。大禹父亲、妻子、儿子在嵩山的文化遗迹有登封的太室阙、启母石、启母阙、少室阙、筮启亭以及禹州的钧台等。大禹的裔孙太康、少康等在嵩山地区的文化遗迹分别有嵩山北麓巩义的斟寻、洛汭以及嵩山南麓登封颍阳的古纶国遗址、颍京城隍庙等。无庸置喙,嵩山地区应是全国大禹神话传说和文化遗迹最丰富和最集中的地域。

综上所述,中岳嵩山自古即是天下名山,无愧于中华文化圣山这一称谓。嵩山地区是大禹及其父亲鲧的封地,是夏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禹贡》记载了大禹在嵩山地区治水的诸多事迹,嵩山称为禹贡名山名副其实。大禹治水成功祭祀嵩山,嵩山地区建有很多纪念大禹及其妻子的神庙,这为进一步确立嵩山的圣山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重证据证明大禹的故里在登封,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以及嵩山地区大量的大禹文化遗迹都诠释了大禹和中岳嵩山的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中岳嵩山就是帝禹圣山。

注释:

1、清·景日昣《说嵩》(嵩岳文献丛刊第三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823页。

2、登封县志办公室编:《新编少林寺志》,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年10月,63-64页。

3、明·傅梅《说嵩》(嵩岳文献丛刊第一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528页。

4、明·傅梅《说嵩》(嵩岳文献丛刊第一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535-536页。

5、唐·韦行俭:《嵩岳中天王庙记》,《登封县志》(明嘉靖八年本,登封县志办公室重印),75

6、宋·陈知微:《增修中岳中天崇圣帝庙碑铭》,《登封县志》(明嘉靖八年本,登封县志办公室重印),89

7、郑州市教委教研室编:《郑州古今史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13页。

8、刘良玉:《寻找拥有稀罕姓氏的你:我姓侣,大禹是我的祖先》 ,〈燕赵都市报〉,2007年02月05日

9、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69-79页

10、刘白雪、常松木主编:《大禹与嵩山》上册97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12

11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83

12、张玉春:〈竹书纪年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106页。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河南大禹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91号   座机:0371-62717333  传真:0371-62717333

COPYRIGHTS © Henan dayu group co. LTD    豫ICP备1501770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