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中文

简体中文

切换英文

EN GLISH

客户服务热线:0371-62717333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大禹文化

DAYU CULTURALs

/
/
-
大禹故里说文献考辨(二)

资讯详情

大禹故里说文献考辨(二)

  • 分类:研究讨论
  • 作者:廖明春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5-21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三、“禹生石纽”记载导致的各种讹误所谓“在我国传世典籍中,战国《竹书纪年》最先有‘禹生石纽’的记载”[15],此说恐不可信。按《今本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云:“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铃,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长有圣德。长九尺九寸。梦自洗于河,取水饮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当尧之时,舜举之。

大禹故里说文献考辨(二)

【概要描述】三、“禹生石纽”记载导致的各种讹误所谓“在我国传世典籍中,战国《竹书纪年》最先有‘禹生石纽’的记载”[15],此说恐不可信。按《今本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云:“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铃,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长有圣德。长九尺九寸。梦自洗于河,取水饮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当尧之时,舜举之。

  • 分类:研究讨论
  • 作者:廖明春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5-21 00:00
  • 访问量:
详情

大禹故里说文献考辨(二)

 

 

三、“禹生石纽”记载导致的各种讹误

 

    所谓“在我国传世典籍中,战国《竹书纪年》最先有‘禹生石纽’的记载”[15],此说恐不可信。

    按《今本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云:“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铃,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长有圣德。长九尺九寸。梦自洗于河,取水饮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当尧之时,舜举之。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禹治水既毕,天锡玄珪,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王国维认为“以上出《宋书·符瑞志》”,不信其为《汲冢书》旧说[16213

    最近,程平山通过体例、卷数、系年、文字、学术、征引、编次、版刻、历法诸方面的分析比较,论定《今本竹书纪年》完全是《古本竹书纪年》亡佚以后的产物,其成书时代晚于《资治通鉴前编》,很可能就在元末。其说证据确凿,分析细密,可视为定论[17]。因此,说“战国《竹书纪年》最先有‘禹生石纽’的记载”,纯属以讹传讹。

    现在看来,所谓的“禹生于石纽”及“大禹出于西羌”说现存最早的记载当出于陆贾《新语》、刘安《淮南子》、桓宽《盐铁论》、扬雄《蜀王本纪》。下面试作分析。《淮南子·修务》有云:“若夫尧眉八彩,九窍通洞,而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舜二瞳子,是谓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禹耳参漏,是谓大通,兴利除害,疏河决江。文王四乳,是谓大仁,天下所归,百姓所亲。皋陶马喙,是谓至信,决狱明白,察于人情。契生于卵。禹生于石④。史皇产而能书。羿左臂修而善射:若此九贤者,千岁而一出,犹继踵而生。今无五圣之天奉、四俊之才难,欲弃学而循性,是谓犹释船而欲碾水也。”[141335-1336“禹生于石”,与“尧眉八彩”、“舜二瞳子”、“禹耳参漏”、“文王四乳”、“皋陶马喙”、“契生于卵”等并称,非常清楚。

    对此记载,王念孙有精当的考释,其云:

    高说“禹生于石”云“禹母修己,感石而生禹,坼胸而出”,又说“五圣”云“尧、舜、禹、汤、周文王也”,说“四俊”云“谓皋陶、稷、契、史皇”。

    案:《太平御览·皇亲部》一引《河图著命》曰:“修己见流星,意感生禹。”又引《礼·含文嘉》曰:“夏姒氏祖以薏苡生。”又引《孝经·钩命决》曰:“命星贯昴,修纪梦接生禹。”是禹之生,或以为感流星,或以为吞薏苡,无言生于石者。《史记·六国表》“禹兴于西羌”,《集解》引皇甫谧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蜀志·秦宓传》曰:“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注引谯周《蜀本纪》曰:“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水经·沫水注》曰:“广柔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是石纽,乃地名。禹生石纽,犹言舜生于诸冯,文王生于岐周,非谓感石而生也。遍考诸书,无禹生于石之说。禹,当为启。郭璞注《中山经·泰室之山》云:“启母化为石而生启,在此山,见《淮南子》。”是《淮南》古本有作“启生于石”者。及考《汉书·武帝纪》诏曰:“朕至于中岳,见夏后启母石。”应劭曰:“启生而母化为石。”师古曰:“禹治鸿水,通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事见《淮南子》。”又《御览·地部》十六引《淮南》,与师古注略同。又《北堂书钞·后妃部》一,亦引《淮南》“石破生启”。盖许慎本作“启生于石”,《书钞》《御览》及师古注所引,即许慎之注。郭璞所云“启母化为石而生启”见《淮南子》者,亦用许慎注也。且此段以尧、舜、禹、文王、皋陶、契、启、史皇、羿九人言之,故谓之“九贤”,又谓之“五圣”、“四俊”。若既言“禹耳参漏”,又言“禹生于石”,则仅八人,不得称九矣。高据误本“禹生于石”为说,则“九贤”内少一贤,而“五圣”“四俊”亦不能如数。不得已,乃据上文所称“五圣”神农、尧、舜、禹、汤,而取汤入五圣,又据上文言“后稷之智”,而以稷入“四俊”,不知彼此各不相蒙也。且彼处“五圣”内有神农,何以舍之而取汤。此段“九贤”内有羿,又何以不得与列。若此者,皆不可解矣。以文义求之,“五圣”盖即尧、舜、禹、文王、皋陶,“四俊”盖即契、启、史皇、羿也。[18940-941

    此是说,《淮南子·修务训》篇所谓“禹生于石”乃“启生于石”之误,所引相关文献的外证和《淮南子·修务训》篇的内证,说服力非常充分。

    《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唐人张守节《正义》引扬雄《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149《史记·六国年表》“禹兴于西羌”,裴骃《集解》引皇甫谧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1686《蜀志·秦宓传》:“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裴松之注引谯周《蜀本纪》曰:“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19803郦道元《水经·沫水注》曰:“广柔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5791

    “禹生石纽”说这些记载中,最早当属扬雄的《蜀王本纪》。皇甫谧虽称《孟子》也有此说,但王应麟《困学纪闻》曰“今无此语”⑤,其《汉艺文志考证》则以为当属《孟子外书》⑥。而赵岐《孟子题辞》云:“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正》,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後世依放而托之者也。”[2011因此,说其早过扬雄,可能性不大。

    比起《国语·周语》《逸周书·世俘》《穆天子传》《山海经》等先秦文献“崇伯鲧”“崇禹”的一系列记载来看,“禹生石纽”的传说虽说本于扬雄的《蜀王本纪》,本于赵岐所见之《孟子外书》⑦,但毕竟要晚多了。

    “大禹出于西羌”的传说较之“禹生石纽”说似乎要早些。陆贾《新语·术事》云:“文王生于东夷,大禹出于西羌,世殊而地绝,法合而度同。”[2143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云:“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1686桓宽《盐铁论·国疾》载“贤良”曰:“禹出西羌,文王生北夷,然圣德高世,有万人之才,负迭群之任,出入都市,一旦不知返,数然后终于厮役而已。”[22333-334陆贾、司马迁、“贤良”的这些说法虽然早于扬雄,但大体说来,也相隔不远。

    尽管历史与逻辑在道理上应该是一致的,但事实上书缺有间,两者免不了有所出入。笔者认为,“大禹出于西羌”说尽管表面在时间上要稍早于“禹生石纽”说,但事实上,很可能“大禹出于西羌”要晚于“禹生石纽”说。

    “禹生石纽”说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初学记》卷二十二引《归藏》:“大副之吴刀,是用出禹。”《山海经·海内经》“鲧复生禹”郭璞注引《开筮》篇作“剖之以吴刀”[12537。《太平御览》八十二引扬雄《蜀王本纪》:“禹母吞珠孕禹,坼堛而生于县涂山。”⑧《淮南子·修务》篇“禹生于石”高诱注:“禹母修己,感石而生禹,折胸而出。”[141336《太平御览》卷第三百七十一引《帝王世纪》曰:“禹母吞神珠,胸坼而生禹。”⑨《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23123-124

    所谓“副”、“堛(副)”、“剖”、“折(析)”都是“坼”的同义词。《周易·解·彖传》曰:“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陆德明《释文》:“坼,《说文》云:裂也。《广雅》云:分也。马、陆作‘宅’,云:根也。”⑩《文选·左思〈蜀都赋〉》:“百果甲宅,异色同荣。”李善注:“百果草木皆甲坼……皮曰甲,根曰宅。”[2477是说“坼”可读为“宅”,训为根。

“禹生石纽”之“纽”也可训为“根”或“本”。《庄子·人间世》:“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陆德明《释文》:“简文云:纽,本也。”[25150皇甫谧《三都赋序》:“昔之为文者,非苟尚辞而已,将以纽之王教,本乎劝戒也。”[24641足见“纽”也有本、根义。疑所谓“石纽”即“石根”,当从禹“坼”石而生来。禹生于石“坼”,一变为禹生于石“宅”;同义换读,再变为“禹生石纽”,也就是“禹生于石身”和“禹生于石体”。

    《汉书·武帝纪》“见夏后启母石”颜师古注引《淮南子》曰:“禹治鸿水,通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26190《山海经·中山经》“泰室之山”郭璞注也云:“启母化为石而生启,在此山,见《淮南子》。”[12177

    从王念孙的考证可知,《淮南子·修务》篇所谓“禹生于石”乃“启生于石”之误。所以,所谓“禹生石纽”实即“启生石纽”。“启母化为石而生启”,启从母之石身而生,才是“禹生石纽”的本事。

    《淮南子》虽为西汉淮南王纠集门客所作,撰作目的是针对初登基帝位的汉武帝刘彻,反对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但其材料多出自先秦11。因此,其所载“禹(启)生于石”说,不一定会晚于陆贾、司马迁、贤良的“大禹出于西羌”说。

    笔者认为,正是先秦有了“禹(启)生于石”的传说(如《淮南子·修务》篇所载),又衍化为“禹生石纽”。而刚好四川汶山郡广柔县有“石纽”这一地名,这才启发了川人。他们将以讹传讹的“禹生石纽”的神话落实到广柔县的地名上。这样,误传的“禹生石纽”神话就实化成了地名。而“石纽”属地西羌,于是,人们又创造出了“大禹出于西羌”“禹兴于西羌”的新说并流行一时,以致被陆贾和司马迁所采用。这应该就是“禹生石纽”“大禹出于西羌”说产生的真相。

    由“启生于石”讹为“禹生于石”,再由“禹生于石”衍为“禹生于石纽”,进而发展出“大禹出于西羌”说,将启出生于石身的传说转变成大禹出生地的指认。这样,神话就变成了历史。

    懂得上述文献记载演变的来源,就应该明白所谓“禹生于石纽”说,无论将“石纽”定在何处12,都实不可信。而“大禹出于西羌”说更是以讹传讹。从早期文献的记载看,说大禹故里在河南登封一带,应该是经得起考验的。(此文修改、英译多得研究生张帆之助,特此鸣谢。)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杨伯峻.孟子译注(第三版)[M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河南大禹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91号   座机:0371-62717333  传真:0371-62717333

COPYRIGHTS © Henan dayu group co. LTD    豫ICP备1501770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