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中文

简体中文

切换英文

EN GLISH

客户服务热线:0371-62717333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大禹文化

DAYU CULTURALs

/
/
-
这里是大禹的家园(二)

资讯详情

这里是大禹的家园(二)

  • 分类:研究讨论
  • 作者:中国管科院康养中心
  • 来源: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19-09-12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积石峡中的黄河大量历史文献记载:大禹出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水经注》河水二中有解释说,禹长于陇西大夏县。《太平御览》记载:“伯禹夏后氏,娰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最早的西羌,是生活在赐支河和湟河、洮河之间的游牧民族。《括地志》云:“临洮郡即今洮州,亦古西羌之地。”马家窑文化遗址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西羌部族的遗

这里是大禹的家园(二)

【概要描述】积石峡中的黄河大量历史文献记载:大禹出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水经注》河水二中有解释说,禹长于陇西大夏县。《太平御览》记载:“伯禹夏后氏,娰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最早的西羌,是生活在赐支河和湟河、洮河之间的游牧民族。《括地志》云:“临洮郡即今洮州,亦古西羌之地。”马家窑文化遗址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西羌部族的遗

  • 分类:研究讨论
  • 作者:中国管科院康养中心
  • 来源: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19-09-12 00:00
  • 访问量:
详情

积石峡中的黄河

大量历史文献记载:大禹出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水经注》河水二中有解释说,禹长于陇西大夏县。《太平御览》记载:“伯禹夏后氏,娰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最早的西羌,是生活在赐支河和湟河、洮河之间的游牧民族。《括地志》云:“临洮郡即今洮州,亦古西羌之地。”马家窑文化遗址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西羌部族的遗存,因为马家窑彩陶上透露出大量和水有关的信息。临夏正是马家窑文化的核心地带之一。

最新的研究表明,大禹出西羌,就是说,大禹出生于临夏的羌人。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大禹的故里,目前学术界,至少有十种之多。但总结归纳起来,分为中原说,东夷说,西戎说三类。西戎说下分为多种观点,有汶川说、民和说、吉林说,甘肃临夏说为其中之一。

3.大夏川,大夏古城,和夏王朝有密切联系

《史记·夏本纪》记载,由于禹治水之功,被推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建号“夏后”。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夏部落联盟。

《三字经》中说:“夏传子,家天下。”在距今大约4100年时,禹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启,夏王朝自此开始。古人命名多是依据先辈们起源地为名称。夏王朝之所以取名“夏”,是何缘故呢?这个夏是从何而来呢。它来自临夏的大夏川。

关于大禹出自临夏,还有一个确切的记载。 《晋书 地道记》记载:“县有禹庙,禹所出也”。这里的指大夏县,它因大夏川而得名,大夏川就是今天的广通河。

广通河,这是一条不算很长的河流,全长只有42公里,发源自太子山南麓的夏河县境内,然后流经和政,在广河境内汇入洮河。它也是广河境内的两条大河之一,另一条就是洮河。位于临夏广河的大夏川,是为数不多以夏命名的地方。最新考证表明,这里曾经是夏部落活动的地方,大禹从此地走向东方。

在广河县城附近,还有一个大夏古城。人们这个古城的来历和大禹有关。

位于广河县城附近的大夏古,大体上三部分构成。最高的城堡,在山间的二级台地的最高点上,先民充分利用了山顶平坦,三面断崖的地理优势,一道残存的堡墙,正好堵在路上,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防御系统。残存的城墙高四五米,基础宽一米多,长30米左右。其他三面仅剩墙基了。山下则是大夏古城的另外两个城堡。人们称为上、下古城村。

上古城则在今天广河县阿力麻土乡政府一带,以前古城还存在,城门高大,上有二层城楼,有下马石。上下古城之间的距离大约是两三百米。山上,山下,三座城池互相呼应,有护城河隔阻敌军,有马巷用来训练士卒,可见这是一座不同寻常的古城。

大夏古城遗址

广河县志记载,阿力麻土乡古城村就是大夏县县城所在的地方,分为上古城(西)与下古城(东)。这座古城东起寺沟桥,西至赵家桥,长600米,宽600米,总面积有36万平方米。县志中说,“下古城”其实就是夏古城。这里作为大夏郡县的所在地,从西汉至唐代,断断续续,一直存在。下古城消亡后,建立上古城。上古城起自巴家沟,至赵家沟,长1200米,宽600米,总面积72万平方米。以前人们在古城内的农田中拾到汉瓦及宋代陶片,在城东寺沟至贾家村一带,曾出土过汉代砖瓦和五铢钱等。

夏王朝的“夏”字,很可能就是从“大夏”和“夏水”引去的。故先有“大夏”,后有夏朝。在古代以故乡为封号是常见的现象,如司马懿为河内温县人,属春秋时晋地,故而号晋。赵匡胤曾被封宋州节度使,所以国号称“宋”。

4.临夏境内,大禹留下的传说众多

在临夏,不仅有大夏川、大夏县、大夏古城,这些与夏有关的地名,还有很多和大禹有关传说。

在积石县大河家镇积石峡口的关门村附近。就有有个大禹支锅石的传说。大禹支锅石是流传在临夏境内众多的大禹传说之一。

传说,大禹在积石峡中疏导黄河,干活累了,或坐在峡谷中巨石上休息,或返回这里支锅烧水做饭。因而,在这里留下了大禹支锅石的传说。

大禹支锅石

这个支锅石还曾经神秘消失。据村民马玉光说,他小时候,经常来到支锅石上玩耍,故而对此记忆非常深刻。后来,支锅石渐渐不为人所重视,在黄河边淤泥堆积下,在一些小支流洪水的掩盖下,以及人们施工废弃物的掩盖,大禹支锅石最后被泥土所覆盖,也就不为人所知了。

到2000年前后,马玉光在省城参加文化博览会时,受外地经验的启发,回来后动员乡亲们,拉走淤泥废弃物,将支锅石挖了出来。并且修建了围墙,将支锅石保护了起来。

我曾经寻访过大禹支锅石,这是是三四块石头组成巨石群。这些石头最大有两间房子大小,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裸露在地面上,从现场的位置来看,似乎是在地面以下。如今为了方便人们参观,人们在此修建了台阶、栈道,以便人们能够下到支锅石边。

这时,我们才真正感觉出了支锅石的巨大。栈道位置大约在支锅石中下部分,但它就已经很高了。大约三四米高,最大一块五六米见方。如今三块巨石之间缝隙很大了,但在过去三块巨石呈鼎足之势。其实,支锅石也不是仅仅三块石头组成的,其实有六七块是石头组成,还有大禹背篼石、休息坐的地方。也就是一个石头群。

黄河

出积石关,走上大约三十里,经木场村,到索屯村。村子附近的黄河边有一块绿色的石头。这块石头高3米,直径10多米的巨石。民间传说,这块石头就是大禹王曾经休息。时间长就压出两道深深的坐痕。边上还有大禹王耒耜靠过痕迹。这块石头人们叫禹王石。

在距离禹王石不远出,有一处红色的石壁,悬崖陡峭巍峨,望之令人森然。这块石壁就是传说中大禹王斩蛟龙的地方。过去河中发大水,人们往往认为是恶蛟作怪。因而在各地多有各种版本的斩蛟治洪水的故事。或许最早的母本就禹王斩蛟的故事。当初大禹王到了此地,率领众人下河斩蛟,蛟龙的血喷到山崖上,将崖壁染红。这处石壁,人们就叫大禹斩蛟崖。在斩蛟崖前的黄河中还有骆驼石,这是块中流砥柱石,秋季高出河面十多米,大有闲庭信步之感。也有人说,这是大禹王测量河水高度的石头。除了这些故事外,还有祭奠大禹的禹王庙、大禹劈开的天下第一石崖等大禹王遗迹。

至今在积石峡等地留有许多大禹导河传说的遗迹,如禹王石、大禹斩蛟崖、骆驼石、天下第一石崖。广河县古城村有大禹庙,临夏县的北塬三角有大禹庙、禹王庄,积石山有大禹庙。这些遗迹遗存说明,大禹和这块土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5.大禹治水,史前先民的大洪水记忆

大禹治水的背后,则是早期先民们关于大洪水的群体记忆。在大禹部族活跃的时期,我国北方不止一次发生大洪水。古气象学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冰河期末端的一次寒冷期后,世界范围内曾出现温暖期,结果导致冰川大量消融,洪水四处泛滥。因而世界各地很多民族中都或多或少流传着大洪水的故事。

为了治水,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按《尚书·禹贡》记载,大禹不仅疏通过黄河,而且也治理了弱水(今天张掖黑河)、渭水。在甘肃境内留下非常多遗迹,在西倾、朱圉、鸟鼠、岷山、弱水、合黎、流沙、黑水等等都有他的传说和足迹。其实,大禹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开山,而是带领人们新建排水设施,将多余的积水引走了。而大禹的真正功绩则是建立国家制度、划分九州。

大禹后来东巡时生病,益曾主持国政三年,后来让位于禹子启。启继承其位,建都于阳城等地。夏的来历,和大夏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黄河滚滚自西来,此地曾经禹凿开。”大禹出自于西羌,夏是古老的名称,和临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上,走出无数仁人志士,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河南大禹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91号   座机:0371-62717333  传真:0371-62717333

COPYRIGHTS © Henan dayu group co. LTD    豫ICP备1501770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