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中文

简体中文

切换英文

EN GLISH

客户服务热线:0371-62717333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大禹文化

DAYU CULTURALs

/
/
-
中国嵩山大禹文化概览

资讯详情

中国嵩山大禹文化概览

  • 分类:人文历史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9-14 11:33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中国嵩山大禹文化概览

【概要描述】

  • 分类:人文历史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9-14 11:33
  • 访问量:
详情

  登封地处豫西,位于嵩山南麓,东邻省会郑州,西接九朝古都洛阳,面积1120平方公里,人口63万。近年来,登封先后被评定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城市、中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河南省人居环境奖等殊荣。登封素有“禹都”、“天中”、“武术圣地”、“文物之乡”之称。登封境内有嵩山地质公园、嵩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嵩山国家森林公园、白沙湖国家重点水利风景名胜区等风景名胜。中岳嵩山雄踞市区北部,历来都是帝王将相封禅祭祀的重要场所。登封人杰地灵,历史名人众多,文化底蕴丰厚,有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河南,八千年文明看嵩山的说法。

  一、历史渊源和史迹记载

  登封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登封古称阳城,四千年前大禹建都阳城,因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最早的都城,所以阳城堪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都城。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划嵩山脚下三百户为崇高县,东汉初年又并入阳城县。隋朝时又设嵩阳县,与阳城县并属河南郡。公元696年,女皇武则天封禅嵩山,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故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五代时告成县并入登封县,遂相沿至今。登封从帝尧拜访上古高士许由到大禹建都阳城,从汉武帝问礼嵩山到武则天封禅嵩山,中华民族发展史在登封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大禹治水、周公测景、陈胜起义、寇谦之清整道教、十三棍僧救唐王、二程讲学嵩阳书院等,另外,登封还是禹姓、夏姓、方姓、许姓、千姓等姓氏寻根问祖的地方。近年来,大禹与许由、颍考叔、陈胜、祭遵、杜密、李颀、刘景曜、耿介、景东扬等被评为登封市十大历史名人。大禹治水的故事分别被评为郑州市十大历史故事和登封市十大历史故事,与大禹治水有关的启母石、五指岭、石门沟、挪宫、照爷石、火烧焦河等被评为登封市十大神话故事。

  大禹文化在登封源远流长,史籍记载很多:

  《史记·夏本纪》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国语·周语上》载:“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国语·周语下》称鲧为“崇伯”。

  《竹书纪年》载:“禹都阳城。”

  《汉书·武帝纪》中载:元封元年登礼中岳,见夏后启母石。

  《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禹治鸿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又见《绎见》十二引《随巢子》)

  《春秋外传》:“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淮南子》载:“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先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惭而去,至嵩山下化为石。方孕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唐崔融《启母庙碑》有“鸿烈之言无爽”句。

  《汉书》诏曰:“朕用事于中岳,见夏后启母石。”应劭注曰:“启生而母化为石,遂于石旁建启母庙,以避景帝讳,改曰‘开’。”颜师古注曰:“启,夏禹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先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化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孕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东汉启母阙铭文:“昔者共工,范防百川。伯鲧称遂,OO其原。洪泉浩浩,下民震惊。禹O大功,疏河泻玄。九山甄旅,咸秩无文。爰纳涂山,辛癸之间。三过亡入,实勤斯民。同心济隘,胥建三正。杞缯渐替,又遭乱秦。圣汉湮(左为示安旁)享,于兹冯神。翩彼飞雉,卒(左为山)于其庭。贞祥符瑞,灵支挺生。出O弼(中为隔少耳朵旁)化,阴阳穆清。兴云降雨,OOO盈,宁一不歇,比性乾坤。福禄来归,柏宥吾君。千秋万祀,子子孙孙。表碣铭功,昭视后昆。”

  《穆天子传》载:“天子游于黄室(即嵩山太室山)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因入于启室。”

  《帝王世纪》载:“阳城有启母冢。”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行动,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北魏卢元明《嵩高山记》中载:“启母庙南有石阙,亦称开母祠。”

  《嵩书》:登封为“圣王(大禹)过化之所……大禹功在万世……将乡民为其建的生祠改为禹王庙……祀大禹,以益配之……每岁添设春秋二祭,每祭用银三两……表章前烈崇报功德”。

  《古今图书集成》卷56杨炯《少姨庙碑文》:“少姨庙者,故老相传:启母涂山氏之妹也。”

  章炳麟《神权时代居山说》中说“夏后所居曰嵩山;夏都阳城,即嵩山所在;古无“嵩”山,但以“崇”字为之,故《周语》称鲧为崇伯鲧,《逸周书》称禹为崇禹。”章炳麟《检论》二《辩乐》中说:“《世本》营禹都阳城。赵歧《孟子注》云:‘阳城在嵩山下,故因山以名其国。’”

  禹都阳城,大禹治水、通嵩山轩辕山、启母化石的事迹,也分别见于《尚书》、《国语》、《孟子》、《庄子》、《楚辞注》等古籍。

  二、大禹文化胜迹

  嵩山一带是夏王朝初期活动的中心地区,登封更是大禹活动的最重要地区,因而登封有大量的大禹文化胜迹。现简介如下:

  禹都阳城——王城岗龙山文化古城遗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镇西约1公里的王城岗上,距今约4400年-4000年,是一处以龙山文化为主兼有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等时期的文化遗址。王城岗遗址发现于1976年-1977年,是两座并列的古城,西城平面呈梯形,南墙基槽长82。4米,西墙基槽长92米,北墙基槽残长29米,东部界墙残长65米。东城大部被五渡河冲毁。整个城址面积残近1万平方米,仅存夯土基础槽,夯土层厚0。1-0,2米,也有厚0。06米-0。08米的。西城的东南角有缺口,可能是门。城内有殉人、殉兽的奠基坑,还有窖穴和灰坑等,出土有青铜器残片、陶器、骨器、蚌器、石器等遗物。王城岗遗址的发现对探索夏代文化是重大突破,对禹都阳城有重要的实证意义。2000年左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委员会又在此进行考古发掘,新发现了近30万平方米的大城遗址,并且发现了白陶、玉石琮等重要文物,进一步证明了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启母阙:位于登封市区北嵩山万岁峰下,是汉代启母庙的神道阙。启母庙因启母石而建,汉武帝游历嵩山时见到夏后启母石,遂建庙于石旁。东汉延光三年(124年),颍川太守朱宠于启母庙前启母阙。汉代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名开母庙、开母阙。西阙现存高3.17米,东阙现存高1.18米,阙门间距6.8米,阙顶一部分已遗失,阙身用长方形石块垒砌。启母阙上有铭文,篆书,前12行为题名,后24行为四言颂辞和仿楚辞体裁的赋,记述夏禹及其父鲧治水的故事和赞扬启母的功绩。阙身四周雕有车马出行、百戏、蹴菊(左有足,上无草字头)、驯象、斗鸡、郭巨埋儿、大禹化熊、启母化石图等60幅画像。其中阙铭、夏禹化熊图、启母化石图等是大禹文化的最集中体现。启母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少室阙:位于登封市区西北12公里处的少室山东麓,是汉代少姨庙的神道阙,约建于东汉元初五年至延光三年(118年-123年)。少姨庙是为涂山氏之妹、大禹之少妻所建,“其神妇人像,故老相传,启母涂山之妹也”。金末,元好问、雷渊、李献能等游玉华谷时,曾在少姨庙壁上见到一首古仙人词。少室阙保存较完整,东阙高3。37米,西阙高3。75米,两阙间距7。6米。阙身最上层雕斗拱,上承阙顶,阙顶为四阿顶。少室阙壁四周为减地半雕画像,有长青树、龙虎图、观戏图、哺雏图、双凤图、兽斗图、进谒图、宴饮图、蹴菊(上无草字头,左有足字)图、交龙穿环图等60余幅。少室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室阙:位于登封市区东4公里中岳庙前500米处的中轴线上,是汉代太室山庙的神道阙,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阳城令吕常所建。太室阙东西两阙高3.96米,阙门间距6.75米,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相互联成一体,正阙为四阿顶,子阙紧靠正阙,其顶为半个四阿顶,顶刻仿木结构建筑的正脊、垂脊、瓦垄、瓦当和檐下椽等,阙壁刻有铭文和50余幅浅浮雕画像,内容有倒立、舞剑、羊头、鲧、貘画像及鸟、兔、虎、龙、獐、朱雀、玄武等画像。其中两处鲧画像对研究大禹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太室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启母石:位于登封市区北万岁峰下,高约八米,宽约四米,分为两部分,南面部分直立,上大下小,北面横躺地上,面积约20平方米。此石相传为大禹妻子涂山娇,因看到大禹化为黄熊受到惊吓所化而成,“石破北方而生启”,故名启母石。启母石下原有一通明朝蒋机撰写碑文的石碑,明朝孙原贞曾写有《启母石辨》来考证启母石的来历。

  轩辕关:位于登封市区西北13公里处少林寺附的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相传为大禹在嵩山治水时所开凿,大禹为开山劈石,化为力大无比的黄熊,为怕妻子看出破绽,相约“闻鼓饷夫”,妻子发现后返回家门前化为巨石。轩辕关山势雄伟,怪石嵯峨,是古都洛阳和许昌之间的险关要隘,为洛京八关之一。早上晨雾翻滚,人行其上,如神仙腾云驾雾。“轩辕早行雾中游”,为中岳古八大景之一。

  太室山:位于登封市区北部,为嵩山主体之一,因大禹治水时,妻子涂山氏居住其下而得名。太室山古称崇山、崇高山,大禹的父亲鲧被封为崇伯,大禹曾继任崇伯一职。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1492米。太室山三十六峰峰峰有典,风光旖旎。山下有中岳庙、法王寺、嵩岳寺、嵩阳书院、会善寺、启母庙、启母阙、太室阙、崇唐观、老君洞、启母庙、崇福宫、永泰寺等文物古迹,还有卢崖瀑布、八龙潭、九龙潭、太子沟、石门沟、嵩门待月等自然风光。

  少室山:位于登封市区西部,为嵩山主体之一,因大禹治水时,其少妻即妻妹涂山姚居住其下而得名,也称季室山。

  少室山因形若莲花也称莲花山,又因金宣宗曾在山上避元兵也称御寨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8米。少室山三十六峰,峰峰险峻挺拔,气势雄伟。山下有少林寺、塔林、玉皇庙、安阳宫、清微宫、清凉寺、三皇寨、少姨庙、少室阙等名胜古迹,还有原始森林、御寨落日、皇寨凌空、待仙沟、玉皇沟、梯子沟等自然风光。

  五指岭:位于登封市东北部,与新密、巩义、荥阳毗邻,因相传大禹治水时,涂山姚带着夏启等候大禹回家,身化黄熊的大禹突然见到她们母子二人,急忙缩身变形,而熊掌来不及缩回,而留在山上了五个指头,故得名五指岭。五指岭产金银花、铁矿石,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指岭又名浮戏山、尖山,有环翠峪、雪花洞、神仙洞、黑龙池、黄龙池、龙池瀑布等名胜。

  箕山: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即古阳城的南面,俗称枕头山。大禹曾避虞舜之子商均于箕山之阴的阳城,伯益也曾避夏启于箕山之阴。上古高士拒绝帝尧的禅让,许由隐居箕山,山上今有许由冢、许由庙、洗耳泉、饮牛坑、挂瓢崖、箕阴避暑等景点。

  禹洞:位于登封市徐庄乡郑庄村,为一天然溶洞,因大禹治水时曾在此洞休憩,一说藏宝而得名。禹洞有前洞、后洞,后洞深不可测,幽险奇特,石笋、石钟乳、石林琳琅满目,为嵩山南麓一大奇观。

  石启洞:古称筮启亭,位于登封市告成镇石羊关村白沙湖南岸,相传夏启曾在此居住。另外,传称夏启有钧台之享,祀诸神于大陵之上,以筮启名其地,称筮启亭,今人称为石启洞。相传西周穆王游嵩时曾到夏后启之所居,并入洞观瞻。

  禹王庙遗址:在登封老城区东关,为明代登封知县傅梅所建。傅梅认为登封为“圣王过化之所”,“大禹功在万世”,即将乡民为其建的生祠改为禹王庙,并“以益配之”,“每岁添设春秋二祭,每祭用银三两”,以“表章前烈崇报功德”。

  大禹神篆:古籍上记载在嵩山玉女峰上,有七个大篆字,人莫能识,传说为大禹治水成功后在五岳勒石铭记时留下的,现已无迹可寻。

  启母冢:位于告成镇冶上村。《帝王世纪》载:“阳城有启母冢。”今人多称毛女冢。

  古阳城陈列馆: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和观星台毗邻。原为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工作站,现归登封市观星台文物保护管理所管理。陈列馆主要展出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和阳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夏朝到东周时的石器、陶器、骨器、青铜器等。

  道统祠:在嵩阳书院,供有帝尧、大禹、周公半身像。后壁绘有帝尧巡狩、大禹治水、周公测景三幅壁画,描绘了他们在嵩山地区活动的情况。道统祠和先圣祠一样同为嵩阳书院祭祀的主要场所,是大禹被列为儒家先圣的有力证据。

  焦河(蛟河):村名,位于登封市中岳街道办事处,相传大禹治水时,嵩山东溪的蛟龙曾帮助颍河恶龙和大禹交战,大禹最终杀死了它们。后人就称这条河为蛟河,现经沿变而称为焦河,焦河沿岸的村庄也就称为一溜焦河。

  石簸箕:位于登封大冶镇阳城山(马岭山)下的东施村,为一石底大坑,形若簸箕,故名。相传大禹治水时为治服为蛟龙助战的独角龙,而独角龙藏在阳城山下的一个深潭里,大禹就用神斧将潭壁砍开一个口子,将潭水放出而杀死了独角龙。

  沁水:村名,位于登封市大冶镇北部,相传这一带原是一个大湖,大禹治水时化为和尚调动民众积极性,劈开秦五龙,将湖水排出,因此地泉水外翻,当地人称为“外沁”,故名沁水村,村里的小河也就沁水河。

  海渚:村名,位于登封市君召乡。相传这一带原是汪洋大海的中心,大禹治水时将此地海水排入黄河才露出地面。所以人们就称这里为海子,后来改名为海渚。

  一溜水牛屯(石纽屯)儿:村名,指登封市区西面的马庄、左庄、王庄等几个村庄,因大禹的父亲鲧被封为崇伯后将家安在这里,据说为纪念从四川石纽迁居此地,故名石纽屯,后来人们将其音念转为水牛屯儿。

  夏庄:村名,隶属登封市颍阳镇,相传因大禹治水经过此地而得名;一说夏王少康曾避难纶邑(今登封颍阳),少康复国中兴后,其子孙居住此地而得名。君召乡常寨村原为北夏庄,今夏庄为南夏庄。

  试斧石:在嵩山万岁峰下石门沟口、薛家门村东,高约3米,长宽各约5米,巨石裂为三瓣,石缝内长有一棵梨树,约有4把多粗。此石相传为夏启用大禹的神斧劈开。

  照爷石:在登封市区东北方向的半山上,相传大禹治理蛟河时,涂山娇夜里曾举神灯为之照明,因而得名照爷石。

  蛟王石:在大冶镇弋湾村西,上有图像,成天然禹王锁蛟图。

  三官庙:在唐庄乡三官庙村、君召乡黄城村、大金店梅村,供奉有天官、地官、水官。因道教起初奉尧为天官、舜为地官、禹为水官,故各地都建有三官庙。唐庄三官庙是登封最大的三官庙,上世纪初,三官庙村曾因学哲学而闻名全国。现在登封各庙宇中还都建有三官殿或三元殿,来供奉三官尧、舜、禹。

  水王庙:在君召乡常寨村、徐庄乡庙上村,原建有水王庙,供奉尧、舜、禹、汤。

  登封的大禹文化胜迹星罗棋布,而嵩山附近的大禹文化遗迹也有很多,如钧台、禹王锁蛟井、大禹山、诸侯山、三涂山、洛内(左有三点水)、夏启都城斟寻等。

  三、大禹民俗文化

  大禹文化在嵩山地区的传播和影响深远而久长,大禹治水时改堵挡为疏导的积极创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等融入登封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讲大禹故事,读有关大禹的书籍,表演与大禹有关的民间社火,成为登封人民司空见惯的一种生活方式。千百年来,散布在嵩山脚下的大禹遗迹,自古流传的大禹故事,与大禹有关的民风民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登封人的生活。

  与大禹治水有关的地名、村名一直沿用到现在,如阳城区,从告成镇分出时因是阳城故地而命名;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关”,相传是大禹治水时开凿的,“禹凿轩辕”见于《淮南子》等古籍;君召乡的“海渚”村,相传是大禹打开龙门口,撤干伊阳江后才成为陆地的;颍阳镇的夏庄村因大禹治水时经过此地,一说少康后代聚居此地而得名;大冶镇的“沁水”村,相传是大冶凿开秦五龙后才露出地面的;徐庄乡的“禹洞河”,相传因大禹治水时经常在禹洞里休息,所以禹洞附近的小河就被命名为禹洞河;徐庄乡的“庙上”村,因以前村里建有禹王庙而得名;唐庄乡的“三官庙”村,因村里建有供奉有水官的三官庙而得名。少林办的马庄、左庄、张庄、王庄,因相传是大禹的父亲崇伯鲧的居住地,为纪念从四川迁居而来现在仍被称作“一溜水牛(石纽)屯儿”;中岳办的康村、宋村、任村、贾村等,因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火烧蛟龙的地方,所以现在仍称作“一溜儿焦(蛟)河”等。另外,登封市区建设时,一些道路的命名如“阳城路”、“启母路”、“观石巷”、“太室路”、“少室路”、“大禹路”,大禹路东的公园命名为“大禹园”,告成镇的两条南北向主干道也命名为禹都路、阳城大道,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大禹文化的影响。

  每年春节后正月初六至正月二十五期间,登封各村庄都表演民间社火,群众称为“闹节气”,而君召乡前孟村的民间社火就是与大禹治水有关的“独角舞”。独角舞据传是大禹治水后,被大禹锁缚的蛟龙的徒弟独角兽在田地里行走,群众见其模样滑稽而模仿而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舞蹈。

  在登封人民的日常语言中,也蕴含有大禹文化的痕迹。如说哪个人工作勤奋繁忙,经过家乡无暇回家,就会说他“三过家门而入”;说哪户人家闺女找了个好女婿,就会说是“乘龙快婿”;说某人说话掷地有声,言而有信,就会说是“一言九鼎”;某人说父母对他不关爱,父母就会骂他:“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是靠墙根长大的?”说山崖陡峭危险,告诫人们不要冒险时,就会说“匾挂石崖的,千万不能去”;某人和别人发生不快,但又不想记仇时,就会说“咱谁也没把谁的孩子撂井里”;大禹在涂山娇化为启母石后,涂山姚代姐育婴,又嫁给了大禹,现在登封还流传着:“姐夫娶小姨子,儿子不吃亏”、“小姨子嫁姐夫,外甥不吃亏”。

  大禹文化还深入到登封人们吃穿住行的各个方面。人们吃饭时用的筷子据说是大禹为避免吃饭手抓时烫手而发明的;登封人民爱喝小米绿豆汤,现在市区卖早餐的还都卖大禹治水时流传下来的小米绿豆汤;嵩山地区人们饮茶的习惯据说也源于大禹,据说一次小夏启生病了,大禹上山采草药时发现了几种树叶,泡开饮用后可以清热解毒,饮茶的习俗遂流传下来;灯节期间,或者结婚喜事时,人们就会在大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以示喜庆;中岳庙道士做道场时,民间巫师作法事时,还都走“禹步”,谓之“踏罡步斗”;以前,人们建宅时,大门上的砖雕、廊柱下的石础上还刻有“禹王锁蛟”的图像。现在,登封城隍庙大殿檐下还有两对称的禹王锁蛟木雕作品。大冶镇弋湾村弋姓祠堂内,绘有大量大禹治水和建都阳城的壁画。而直至现在,登封人们还把农历、阴历叫做夏历。

  登封现有人口63万,有上百个姓氏,其中曾姓、弋姓、夏姓、禹姓、鲍姓、卜姓、韩姓、娄姓、杞姓、崇姓、欧阳姓、计姓等都是大禹的后裔,弋姓的家谱上还载明弋姓是因大禹的后代被封于弋地而得姓,明确写道弋姓是大禹的后裔。曾氏、欧阳氏等家族的家谱上也都有相似的记载。

  嵩山地区有认干亲的习俗,除了认给亲朋好友外,为了让儿女健康结实、长命百岁的,也有认给柏树和石头的,好有到启母石烧香祈子的,而启母石就是登封因认干亲而当干娘最多的石头,据说蒋介介石游中岳时就认在了启母石上。

  登封人热爱大禹,在命名商店和产品时,都用“大禹”作品牌,如“禹启源”、“大禹防水”等;原登封特种陶瓷厂转产时生产了一种新型产品阿尔法氧化铝,也称之为“禹都珍宝”,登封著名木雕艺术家王振北把其工作室称为“大禹嵩山木雕工作室”。登封是少林武术的故乡,武术动作中也有“大禹定海”的名称。

  登封自古就有祭祀大禹、夏启的母亲涂山娇和姨妈涂山姚的传统,汉代时就建有启母庙和少姨庙。另外,据传大禹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六,每逢六月六,很多供奉有大禹的庙宇都举办庙会,老百姓也都从四面八方云集庙里庆祝大禹的生日。端午节时,人们都给小孩戴五色线,到了六月六时,人们就会解下五色线丢在水沟里,期望流水把它冲走,以给小孩带来好运。据说这个习俗也与大禹治水有关。

  四、大禹文化文物保护管理及规划

  建国以来,登封非常重视文物的管理和保护,而与大禹有关的汉三阙、王城岗遗址、阳城遗址、轩辕关等都得到了良好的管理和保护。

  1954年春,王城岗遗址被发现。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旭生到此作夏墟调查。1975年至198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王城岗进行了考古发掘。1976春,发现了东周古阳城遗址。1977年11月,为了征求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继续发掘的意见,由河南省文化局在登封县召开了登封告成发掘现场座谈会,中科院考古所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以及陈滋德、黄景略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1983年,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再次到发掘现场指导工作。主持发掘的著名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根据发掘出的文物遗迹和古文献记载中的阳城地望,判定这里就是“禹都阳城”。九五期间,国家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对王城岗又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又发现了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大城遗址,经过多学科众多专家的联合攻关,最后夏商周断代工程委员会向世人公布:王城岗是夏代初期都城即禹都阳城,约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

  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汉三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城岗及阳城遗址,1986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轩辕关,2000年被登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登封文物管理部门利用国家拨款各建保护房一座,从此结束了汉三阙身处旷野的历史。2003年,登封市文物局自筹40万元,利用国家拨款40万元重建启母阙大型仿汉堂式保护房。登封市正在积极筹备奖金,准备重建太室阙、少室阙保护房,并建设汉阙博物馆。

  198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汉三阙、王城岗及阳城遗址保护范围。200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重新调整了汉三阙、王城岗及阳城遗址保护范围。

  为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继承大禹文化传统和大禹精神,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文物古迹,登封市文物局正在聘请文物保护规划单位编制包括汉三阙、阳城遗址及王城岗遗址在内的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登封有关部门正研拟恢复启母庙,建设禹王宫,在王城岗遗址上建设禹都博物馆,在阳城遗址上建设中国古代城市供水博物馆。另外,登封市有关部门也正在把启母化石的传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名录,登封市文联也准备把几位讲述大禹治水故事的民间故事家确定为登封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会正会同有关部门研拟恢复祭禹活动,建设大禹文化主题公园,将新建城市道路命名为“禹王路”、“禹都路”,建立夏乐歌舞艺术表演团体。

  五、大禹文化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及影响

  大禹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内核之一,早已引起有关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登封人的高度重视。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考古发掘,王城岗遗址被公认为“禹都阳城”所在地,1977年,在登封告成举行了夏文化学术研讨会。

  武则天游历中岳时,就不断拜谒启母庙和少姨庙,封禅嵩山后,武则天封夏启为齐圣皇帝,封启母涂山娇为玉京太后,封涂山姚为金阙夫人,并重修启母庙和少姨庙,命初唐四杰这一的杨炯分别撰写了《启母庙碑文》和《少姨庙碑文》。

  登封籍文人、学者以及到登封游历的文人学士,自古就很重视与大禹有关的文物遗迹,傅梅的《嵩书》、景东扬(左为日)的《说嵩》就记载了很多与大禹有关的史料和文物遗迹。傅梅任登封县令时,还在登封城东关创建了禹庙,以伯益配之。建国后,人们更加重视与大禹有关的文化研究。1986年,时任登封县文联副主席的王鸿钧就在县委有关领导支持下成立了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会,原县委统战部副部长韩有治搜集整理了很多大禹治水的民间传说。近年来,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会对于大禹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和普及,多次召开理事会商讨大禹文化研究工作。另外,随着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的开展,与大禹有关的民间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整理。大禹文化研究在登封正如火如荼,《中国嵩山大禹文化研究》一书也正在编篡之中,准备正式出版。另外,登封市委、市政府也已决定2007年10月下旬,在登封举办全国性的中国大禹文化研讨会。

  登封市在和各大电视台联合制作登封市情、嵩山文化等专题片时,也都专题介绍大禹文化,如1993年拍摄的十集电视风光艺术片《中岳嵩山》,就有一集《禹迹处处撼人心》;2002年,拍摄的“郑州十大历史故事电视专题片”中就有一集《大禹治水》,在郑州电视台“直播郑州”栏目中曾连续播出。2003年,拍摄的十二集文化风光电视专题片《神奥嵩山》中,第一集《嵩山风骨》也是讲述大禹在嵩山治水故事的。2004年8月,中央电视台四套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出的十集电视专题片《嵩山》,也以一集《华夏方兴》介绍了大禹治水的事迹。

  登封还有利用网站开展大禹文化研究的,“中国嵩山少林网”、“登封市政府机关信息网”、新浪网“找乐登封网”、“登封市文学艺术网”、“嵩山风网”都及时、准确、全面地宣传大禹文化,发布大禹文化研究的有关活动信息,报道大禹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嵩山风网”还专门开辟了大禹文化栏目。

  登封市作协、书协、音协分别举办了申报中国大禹文化之乡专题笔会,作家、书法家、词曲家们也都创作了不少关于大禹题材的文学作品、书法作品和歌曲作品,分别刊登在登封市文联主办的文艺期刊《嵩山风》和《中岳诗联》上。《嵩山风》2005年曾推出“禹功阙影”栏目,编发了一组写大禹的诗文。登封市农民作家乔文阔经过十年辛勤创作,日前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大禹演义》。登封市文联还编印了《嵩山风》登封市申报中国大禹文化之乡专辑。另外,登封市的说书艺人也把大禹治水的故事改编成唱词到处演唱,雕塑家雕塑的作品《大禹治水》参加郑州市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展还获得了银奖。大禹文化的影响在登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历史,在人类活动中不断赓续;文化,在人类创造活动中不断辉煌。历史文化名城登封,与时俱进,日新月异,大禹文化作为博大精深的嵩山文化的一部分不断焕发新的光采,大禹文化底蕴深厚,流传广泛。总之,大禹文化在登封得以传承和延续,在改革开放中得以发扬和光大。希望通过对登封“中国大禹文化之乡”的命名,进一步推动对与大禹文化有关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进一步繁荣登封的县域经济,发展登封的文化事业,推动登封现代化旅游名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

  登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登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河南大禹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91号   座机:0371-62717333  传真:0371-62717333

COPYRIGHTS © Henan dayu group co. LTD    豫ICP备1501770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