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中文

简体中文

切换英文

EN GLISH

客户服务热线:0371-62717333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大禹文化

DAYU CULTURALs

/
-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资讯详情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 分类:大禹文化
  • 作者:嵩山剑客
  • 来源:微信
  • 发布时间:2020-12-10 09:13
  • 访问量:

【概要描述】作为大禹故里,作为禹都阳城所在地的登封,大禹文化历史悠久,经典多元,脉络清晰,内涵深刻,具有文化渊源的根源性、文献记载的确凿性、文物考古的经典性、神话传说的多元性、文化遗迹的丰富性、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文化影响的深远性等诸多特点。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概要描述】作为大禹故里,作为禹都阳城所在地的登封,大禹文化历史悠久,经典多元,脉络清晰,内涵深刻,具有文化渊源的根源性、文献记载的确凿性、文物考古的经典性、神话传说的多元性、文化遗迹的丰富性、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文化影响的深远性等诸多特点。

  • 分类:大禹文化
  • 作者:嵩山剑客
  • 来源:微信
  • 发布时间:2020-12-10 09:13
  • 访问量:
详情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嵩山剑客2020-11-24 09:32:46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嵩山萃两间之秀,居八方之中。登封位于嵩山主峰太室和少室怀抱,既是大禹故里,又是禹都阳城所在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大禹文化之乡。大禹生长于登封,家居于登封,建都于登封,治水于登封,登封境内的太室山、少室山,即因大禹治水而得名。登封现有大禹文化遗迹60多处,大禹神话传说60多个,是全国大禹文化遗迹的传说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县域。2000年,大禹治水被郑州市评为十大历史故事。2005年,大禹被评为登封市十大历史名人,大禹治水、启母石、照爷石等分别被评为登封市十大历史故事和十大神话故事、禹都阳城被考古学家称为中国历史第一都,2011年,禹都阳城又被评为登封市十大文化符号。2011年,大禹神话传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大禹故里,作为禹都阳城所在地的登封,大禹文化历史悠久,经典多元,脉络清晰,内涵深刻,具有文化渊源的根源性、文献记载的确凿性、文物考古的经典性、神话传说的多元性、文化遗迹的丰富性、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文化影响的深远性等诸多特点。

一、大禹文化源远流长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远古时期,夏部族兴起于嵩山周围,嵩山又称为崇山、崇高山。《国语·周语》和《春秋外传》皆记载:“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大禹的父亲鲧被封为崇伯,封地就在嵩山附近。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赐以玄圭,“命禹有事于太室”,即祭祀嵩山太室山。舜帝驾崩后,大禹避让舜之子商均于阳城,登封告成镇曾立有“禹避阳城处碑”。因天下百姓、诸侯皆去商均而到阳城朝拜,大禹遂于公元前2070年,在阳城即天子位,建立了夏王朝。大禹的儿子夏后启也主要活动于嵩山一带,并先后在嵩山附近今天的的禹州、新密、巩义等地建都。据有关文献记载,启母墓和启圣墓都在登封。夏启的儿子太康失国后,其孙少康以登封的颍阳(古纶国)为根据地,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周穆王游历嵩山时,曾“观夏后启之所居”。春秋时,周襄王命刘定公至颍地(今登封)慰劳赵孟,曾感叹:“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汉武帝游中岳时,也曾拜瞻启母石。唐高宗和武则天幸启母庙和少姨庙后,敕令重修,并让杨炯作《少姨庙碑记》,让崔融作《启母庙碑记》。唐高宗和武则天幸启母庙和少姨庙后,敕令重修,并让杨炯作《少姨庙碑记》,让崔融作《启母庙碑记》。武则天封禅中岳嵩山后,又封启母为玉京太后,少姨为金阙夫人,夏启为齐圣皇帝。宋真宗在祭祀汾阴后土庙,曾遣使祭祀启母庙和少姨庙。明代后期,登封县令傅梅创建了登封东关禹王庙,并以伯益配之。历代文人学士如崔曙、苏辙、元好问、杨奂、袁宏道、蒋机等游历嵩山时,对启母石、启母庙、少姨庙等多有记述和咏赞。登封县令傅梅的《嵩书》、登封籍礼部侍郎加礼部尚书衔景日昣的巨著《说嵩》和历代登封县志对启母石等大禹文化遗迹都有详细的记载。

二、大禹治水、建都,文献记载丰富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治水于嵩山,禹都阳城、禹避阳城、禹居阳城,见诸很多经典文献和地方志。

《史记·夏本纪》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淮南子》载:“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先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惭而去,至嵩山下化为石。方孕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曾引述此段文字。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穆天子传》卷五云:“丙辰,天子南游于黄囗室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郭注:疑此言太室之丘嵩高山。启母在此山化为石,而夫启亦登仙,故其上有启室也。皆见《归藏》及《淮南子》)。乃囗于启室(似谓入启室中),天子筮猎苹泽,其卦遇讼(坎下乾上)。”

《国语·周语上》载:“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国语·周语下》称鲧为“崇伯”。

《竹书纪年》载:“禹都阳城。”

《竹书纪年》载:“帝舜十五年,命禹有事于太室。”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汉书·武帝纪》载:“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驳鹿,见夏后启母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应劭注曰:“启生而母化为石,遂于石旁建启母庙,以避景帝讳,改曰‘开’。”颜师古注曰:“启,夏禹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先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化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孕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东汉启母阙铭文:“昔者共工,范防百川。伯鲧称遂,OO其原。洪泉浩浩,下民震惊。禹O大功,疏河泻玄。九山甄旅,咸秩无文。爰纳涂山,辛癸之间。三过亡入,实勤斯民。同心济隘,胥建三正。杞缯渐替,又遭乱秦。圣汉湮(左为示安旁)享,于兹冯神。翩彼飞雉,卒(左为山)于其庭。贞祥符瑞,灵支挺生。出O弼(中为隔少耳朵旁)化,阴阳穆清。兴云降雨,OOO盈,宁一不歇,比性乾坤。福禄来归,柏宥吾君。千秋万祀,子子孙孙。表碣铭功,昭视后昆。”

《春秋外传》:“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帝王世纪》载:“阳城有启母冢。”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北魏卢元明《嵩高山记》载:“启母庙南有石阙,亦称开母祠。”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颍水又东,五渡水注之……其水东南流,迳阳城西,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

《古今图书集成》卷56杨炯《少姨庙碑文》:“少姨庙者,则《汉书·地理志》崇高少室之庙也。其神为妇人像者,故老相传云,启母涂山之妹也。”

崔融《启母庙碑记》载:“明明有夏,穆穆涂山……石破北方,终见生余之兆。则郭璞所谓阳城西有启母石,李彤志谓嵩山南有启母祠,随巢之说有征,鸿烈之言无爽。”

《嵩书》:登封为“圣王(大禹)过化之所……大禹功在万世……将乡民为其建的生祠改为禹王庙……祀大禹,以益配之……每岁添设春秋二祭,每祭用银三两……表章前烈崇功。”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此外,《世本》、《说嵩》、《登封县志》、《嵩山志》等史志文献中也有大量记载。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与大禹文化有关的记载如下:

刘文徽《登封县志叙》:“登封古阳城地,开辟最远。枕嵩濯颍,居天地之中,为山河大辏。”

洪亮吉《登封县志叙录》:“阳城太室,天地之中……名山峨峨,大川是出,神明以居,龙戾(左有虫)斯宅。道远足征,远稽伯益……许由巢父,归藏可征。开母之石,毗于禹陵。”

《土地记一》夏阳城:“《孟子》: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竹书纪年》:夏道将兴,祝融降于崇山,都于阳城。《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魏王泰《括地志》:禹居洛州阳城者,避商均,晨时久居也。”

《土地记二》古阳城:“《河南府志》:阳城在县东南三十里,为告成镇。旧志:阳城即古告成。《史记》:帝尧定巡狩之制,周流五岳,游于阳城。《孟子》: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土地记三》:“廓店保:旧志在县城西二十里,二室之界,附近诸村有夏店河、水牛屯、邢家铺。”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山川记下》:“又东过阳城故县南,《水经注》:颍水径阳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亦周公土圭测景处,县南对箕山。”

《大事记》夏禹都阳城:“韦昭《史记注》:夏都阳城,晁氏以为夏后都阳城,百里而远也。《帝王世纪》: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吴越春秋》载:禹让商均,退处阳山之南,阴河之北。万民追就禹之所,状若惊鸟扬天,骇鱼入渊,昼歌夜吟,登高号呼曰:禹弃我,如何所戴。刘熙注曰:今颍川阳城是。”

《坛庙记上》:“汉太室祠……汉启母庙……《河南府志》:启母庙立于孝武帝……汉少室山庙……禹王庙:旧志:在东关,康熙二十四年,知县王又旦重修。”

《金石录·神禹大篆》:“东方朔《十洲记》:禹治洪水既毕,经诸五岳,使工刻石识其里数高下,其字蝌蚪书。罗泌《路史》:霍、潜、嵩、岱、衡、华、恒山、会稽、空峒、熊耳、碣石等处,皆有禹所纪。傅梅《嵩书》:玉女峰北,上有大篆大字,人莫能识。按《十洲记》《路史》:言五岳神禹所纪,嵩下未有能见之者。《嵩书》所载玉女峰大篆大字,今亦无有。又少室天德峰上石文,有天然帝字。薛老碉有神清之洞四大字。恐《嵩书》怕记,亦是此类,不然,则神明呵护,秘而不出也。”

《金石录·古九州图》:“任昉《述异记》:鲁班刻石为禹《九州图》在太室山。”

三、大禹治水故事流传广泛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自古以来,登封即广泛流传大禹神话传说,三过家门而不入、火烧蛟河、禹王锁蛟、启母石、匾挂石崖老幼皆知,而盗土治水、舜王访贤、崇伯点化、代姐育婴等亦脍炙人口,广为人知。这些故事中,大禹因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影响最为深远,大禹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拥戴,登封至今还流传着“一过家门听骂声,二过家门听笑声,三过家门捎口讯,治平洪水转家中”的民谣。

20世纪40年代以来,登封的文艺工作者韩有治、甄秉浩、耿直、张存义、弋清波等多次深入民间采风,采录整理了一大批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尤其是韩有治先生,将采录到的2民间传说结集为《嵩山民间故事》,其中仅大禹神话传说就有近30篇,记录了大禹出生、拜师、治水等故事。甄秉浩的《太室山和少室山》《代姐育婴》《五指岭》,张存义老师的《石门沟》,弋清波老师的《独脚舞》王剑松同志的《大禹镇海》等,亦分别收入《登封县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集成》和《中岳风物故事》等书。

大禹治水故事被郑州市和登封市分别评为十大历史故事。闻鼓饷夫、照爷石、挪宫与匾挂石崖、石门沟等故事广为人知,被评为登封市十大神话故事。2004年,启动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登封市文联又组织人员到乡间采风,又采集到了《禹洞河》、《大河口》、《马蹄沟》、《金牛峰》、《阳乾山》、《禹都阳城》、《禹铸九鼎》、《景店小米》、《禹影石》、《石簸箕》、《龟坡寨》、《妖毛潭》、《大禹与掌中万年历》、《大禹与二十四节气》等30多篇神话传说。这些传说大多收录于《大禹与嵩山》、《嵩山经典故事》《嵩山故事二百篇》中,如《嵩山经典故事》一书就收录了与大禹有关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克勤克俭、下车泣罪、大功告成等成语故事。

大禹治水的系列故事,还被作为一些庙宇和祠堂壁画和木雕的创作题材,大冶镇北五里庙以及弋湾村弋姓家祠中就分别绘有几十幅大禹治水的壁画,君召乡海渚村的九龙圣母庙、唐庄乡屈村白圪垯庙等庙宇中绘有禹王锁蛟的壁画,登封城隍庙大殿的廊檐上还有禹王锁蛟的木雕。

大禹文化胜迹星罗棋布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登封境内的大禹遗迹有70多处,最著名的主要有一城,即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二关,即轘辕关、阳城关,大禹打开这两个关口,将洪水分别排入黄河、淮河,嵩山南麓才变为陆地;三阙,即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四代,即鲧、禹、启、少康四代主要活动于登封;五山,即太室、少室、箕山、五指岭、焦山;六碑即启母庙碑、少姨庙碑、重修禹王庙碑、禹避阳城处碑、新立道统祠记碑、重修金牛泉碑),七庙,即禹王庙、启母庙、少姨庙、水王庙、三官庙、白圪瘩庙、北五里庙、济渎庙;八洞沟,即禹洞、石启洞、少康藏兵洞、黄龙洞、爷沟、禹王沟、禹庙沟、姚沟;十石,即石纽石、启母石、鲧像石、擂鼓石、试斧石、磨斧石、大禹镇海石、禹影石、照爷石、马蹄石;十村,即石纽屯、禹洞河、三官庙、大河口、上沃、焦河、夏庄、大冶长岭山、沁水、秦五龙、海渚、北夏庄。其他还有禹岭、夏地、东军地、禹王系舟处、启母冢、启圣墓、筮启亭、神禹大篆铭、匾挂石崖、树碑石、棺材石等。

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位于告成镇八方村,是一处以龙山文化为主,兼有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等时期的遗址。该城址的发现对探索夏代文化有重大突破,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和研讨论证,王城岗遗址被夏商周断代工程委员会确认为“禹都阳城”所在地。1988年王城岗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2010年8月1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启母阙是汉代启母庙的神道阙,阙上的铭文记述夏禹及其父鲧治水的故事,赞扬了启母的功绩。启母阙上的夏禹化熊图、启母化石图栩栩如生,再现了大禹治水的场景。少室阙是汉代少姨庙的神道阙,少姨庙是为涂山氏之妹、大禹之少妻所建,“其神妇人像,故老相传,启母涂山之妹也”。 太室阙是汉代太室山庙的神道阙,阙壁上的两处鲧画像对研究大禹文化有重要价值。启母阙、太室阙和少室阙,均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轘辕关位于登封市区西北13公里处少林寺附的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相传为大禹在嵩山治水时所开凿,大禹为开山劈石,化为力大无比的黄熊,为怕妻子看出破绽,相约“闻鼓饷夫”,妻子发现后返回家门前化为巨石。轘辕关山势雄伟,怪石嵯峨,是古都洛阳和许昌之间的险关要隘,为洛京八关之一。早上晨雾翻滚,人行其上,如神仙腾云驾雾。“轘辕早行雾中游”,为中岳古八大景之一。轘辕关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启母石位于登封市区北万岁峰下,高约10米,长约6米,宽约4米,分为两部分,南面部分直立,上大下小,北面横躺地上,面积约20平方米。此石相传为大禹妻子涂山娇,因看到大禹化为黄熊受到惊吓所化而成,“石破北方而生启”,故名启母石。启母石下原有一通明朝蒋机撰写碑文的石碑,明朝孙原贞曾写有《启母石辨》来考证启母石的来历。《汉书·武帝纪》中载:元封元年登礼中岳,见夏后启母石。颜师古注《汉书·武帝纪》曰:“启,夏禹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先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化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孕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此段记载又见《淮南子》、《吕氏春秋》等典籍。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启母冢位于告成镇冶上村,今人多称毛毛冢。冢高约十五米,底部周长约一百米。《帝王世纪》载:“阳城南有启母冢。”村人相传此冢灵验,古代谁家有红白事,就到冢前烧香磕头说明待客桌数,时间不长,冢前就会出现所需的桌凳、碗盘勺碟等。

禹洞位于登封市徐庄镇郑庄村,为天然溶洞,有前禹洞、后禹洞。前禹洞内有摩崖石刻三教圣人像。后禹洞深不可测,洞内幽险奇特,有石笋、石钟乳、石柱等景观。相传为大禹治水时率领治水大军曾在此洞内居住。据传后禹洞内还有地下河,有民谣:“过了禹洞河,金银财宝任你驮。”禹洞现为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君召乡“海渚”村,相传是大禹打开龙门口、撤干伊阳江后才成为陆地的。颍阳镇的夏庄村因大禹治水时在此歇息,大禹的孙子少康中兴后后裔聚居于此而得名。焦河因相传大禹治水时火烧蛟龙将河岸烧焦而得名,中岳办的康村、宋村、任村、贾村等,所以现在仍称作“一溜儿焦(蛟)河”等。而徐庄乡禹洞附近的小河被命名为禹洞河,村庄被命名为禹洞河村。

五、大禹故里祖家庄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相传大禹出生于嵩山少室山下一溜儿石纽屯中的祖家庄。 一溜石纽屯儿指登封市区西面的马庄、尚庄、张庄、祖家庄、王庄、刘庄等几个村庄,相传即大禹的出生地,因祖家庄村有石纽石,故名石纽屯。祖家庄隶属少林办王庄村,俗称左庄。村内大姓刘家家谱上附有一篇碑文,后有“中华民国十八年五月二十日立,祖家庄渠主刘法松,西南区区长蒲端阳”等,蒲家家谱载有《皇清孺人唐氏墓碑》,有“母,唐氏……长适祖家庄蒲松林”等字样,这些记载都说明该村原名祖家庄。祖家庄村内及附近有大量大禹文化遗迹。

石纽石:位于祖家庄村北息壤岗上,高约1.5米,宽1米。自古以来,被群众视为神石,石上有一条龙纹,相传十分灵验,附近群众谁有病了,就到石前祭拜,并抚摸一下龙纹,病就好了。因此,千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被摸得异常光滑。石纽石有天然的石头裂纹,形似人的面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鲧被杀前既愤怒又痛苦、无奈的神情。

息壤岗:位于祖家庄村北,地势明显高于村中其他地方。相传古代洪水不管多大,都淹没不了它,水涨它也跟着往上长,据说是鲧治水时所遗留下来的息壤而得名。群众相传大禹即出生于这个岗上。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禹岭:位于祖家庄村西,属少室山望岳峰的余脉,相传因大禹经常站在这里观察水势而得名。

姚沟:位于祖家庄村东南,相传涂山姚代姐育婴,嫁给大禹后即住在这里。

夏地:位于祖家庄村南,古代洛阳、江左、颍阳至登封的官道北侧,大禹建立夏朝后,百姓遂称其祖居之地为夏地。

东军地:位于祖家庄村东,相传因大禹曾在这里操练军队而得名。

擂鼓石:位于祖家庄村东,高约4米,以石击之能发出“咚咚咚”的响声,相传为涂山氏闻鼓饷夫所击的鼓。

树碑石:位于祖家庄村西少室山望岳峰上,石头南面壁直,从山下望去,宛若石碑。相传为纪念大禹,人们曾在石上刻有文字,因年深日久,漫灭难识。

金牛峰:位于祖家庄村西南,是嵩山七十二峰之一。相传天上的金牛神曾帮助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成功后,金牛化为山峰,守护大禹故里,因而得名。

禹王坛:位于金牛峰顶,为三层圆坛,最上层直径约30米,有夯筑遗痕,群众相传为大禹祭祀上天的地方。

禹王庙:位于祖家庄村东姚沟北侧,原来规模很大,20世纪50年代被拆毁。

除此之外,祖家庄村东少林河两岸还有龙山文化遗址,20世纪,还可经常捡拾到陶片。

六、考古学证明登封是大禹活动的重要地区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生活的时代处于龙山文化时期,而嵩山地区已发掘或普查发现了许多龙山文化遗址。经发掘最著名的有洛阳王湾、临汝煤山、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巩义稍砦、偃师斟鄩等。登封市龙山文化遗址共有20多处,其中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黄楼遗址、程窑遗址、石羊关遗址等。据许顺湛先生统计,禹州市龙山文化遗址共有19处,登封和禹州的龙山文化遗址绝大部分都是分布在颍河及其支流域内,形成了一个聚落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确定了四个重点考古研究项目,其中3个在嵩山周围,分别是王城岗遗址、古城寨遗址、新砦遗址。而瓦店遗址、二里头遗址和陶寺遗址与上述三处遗址亦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发掘的重点所在。

现将距祖家庄20公里内的龙山文化遗址介绍如下:

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西,距祖家庄16公里,背依王岭尖,处于五渡河注入颍河的夹角地带。王城岗遗址面积5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平均厚2米左右,最深处可达9米。遗址内发现有龙山文化晚期的两座小城堡和一座大城以及奠基坑、窖穴、灰坑等遗迹,还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两座小城中的东城绝大部分已被洪水冲毁,王城岗大城可以被看做是雏形国家的政治实体的中心所在,在时间、地点、规模方面都够资格被称为禹都,现在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王城岗大城是在小城被洪水冲毁后大禹所建的都城。1988年,王城岗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楼遗址:位于登封市黄楼村西,距祖家庄8公里。东临于村河,南临奈河,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180米,面积约35000平方米。

程窑遗址:位于登封市东华镇程窑村东北,距祖家庄12公里。南临颍河,西傍书院河,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约75000平方米。遗址的地层堆积和出土文物与王城岗出土的基本相同。

1979年以来,河南省考古队在登封沿颍河两岸进行普查,还发现了石羊关、王村、范店、南高马、油坊头、袁桥、朱家坪、毕家村西地、小李湾、向阳、康村等新石器遗址,这些都距祖家庄不远,都在20公里的范围之内。这些都与夏部落生活于嵩山地区的文献记载相符合,一定意义上也为大禹故里在登封提供了文物实证。

七、大禹故里在嵩山、登封,专家有很多论述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相传尧将鲧封于崇地,史称崇伯鲧。《国语·周语上》载:“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这说明夏部族的发祥地在崇山,而崇山即嵩山谭其骧教授在《中国历史地图集·夏时期全图》中,即把夏崇伯鲧国标在伊洛之间。

关于夏部族的活动中心,安金槐先生在《先秦史》一书中说:“夏部族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的主要活动区域和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地带,大致西起今河南省西部(豫西)与山西省南部(晋南),东至河南省与山东省交界处,北入河北省,南接湖北省。这一区域的中心是中岳嵩山及其周围的伊、洛水流域、济水流域和颍水与汝水上游地区。”而这一地区皆为嵩山地区,而嵩山古称崇山、崇高山、嵩高山,故人们称大禹为崇禹,称鲧为崇伯鲧,汉武帝时为祭祀嵩山划阳城县嵩山脚下三百户为崇高县。

夏部族的活动中心在中原、在嵩山地区是学术界的主流意见。徐旭生先生在《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中说,为找出夏氏族或部落所活动的区域,根据搜集到的几十条夏代居邑史料,首先深入嵩山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后经过比较、探索,“觉得有两个区域应该特别注意:第一就是河南中部的洛阳平原及其附近,尤其是颍水谷上游登封、禹县地带。第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大约自霍山以南一带)。”方酉生先生也认为夏部族的统治中心在豫西和晋南,他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豫西和晋南地区所发现的这些主要遗址,都是在以文献记录为根据,通过实地考古调查与发掘才发现的……是实实在在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徐中舒教授认为,夏民族是以崇山、伊洛为其活动中心,然后逐步由河南向北发展而达山西一带。山西晋阳称为大夏,“所谓大、小,即指同一民族所在区域的扩展,新区称大,旧区曰小; 分支称大,本支称小。如月氏便分为大月氏、小月氏。”

“禹迹茫茫,划为九州。”九州又称九有、九围。依据传统史家的解释,九州是夏王朝的行政区划,大禹治水成功后,曾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即《禹贡》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而孟子认为:“夏后、殷、周之盛,地未过千里者也。”《禹贡》九州所涵盖地理范围大大超过了夏部族活动范围,而《左传》所载“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之九州,则比较符合古代“中国”即今中原地区的实际情况。

郭沫若说:“中国古代的疆域只在黄河的中部,就是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一部分的地方。河北、山西的北部是所谓北狄,陕西的大部分是所谓西戎,黄河的下游是所谓东夷。一直到周宣王的时候,长江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蛮荆,所谓南蛮,淮河流域是所谓淮夷、徐夷。而在《禹贡》里面的荆州、青州、扬州、徐州等等,居然已经画土分贡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丁山先生认为:“我相信中华民族的成分……夏后氏偏在伊、洛、嵩高区域发展,可能是中原旧族……姜姓由瓜州东进,初为申、吕,后为陆浑,显然是羌族。”丁山先生还认为,申、吕与陆浑皆西羌,故皆姜姓,他说:“氐羌向化中国,所从来者久矣……申、吕俱来自西戎,而祖四岳,陆浑之戎来自瓜州,而亦自称四岳胄胤,号为姜氏戎。”这就说明夏部族是中原旧族,即以黄帝族为主的华夏族。丁山说:“余故谓《禹贡》九州演自秦人州之观念。由于雍州得名于秦德公居雍以后,梁州成立于司马错灭蜀以后,余故疑《禹贡》九州说之完成,又不得早于秦惠文君时。”他还说:“‘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徐中舒尝谓夏时九州,即此。考,四岳即太岳,在《禹贡》冀州; 阳城、三涂、太室俱在豫州; 荆山在荆,中南在雍,所谓‘九州之险’,不出《禹贡》冀、豫、雍、荆四州范围,是亦《禹贡》九州非真禹迹之力证。”

顾颉刚也推断九州的区域是:“其地盖始自今陕西之极西部,或今甘肃之东南部,北由陇山(四岳),南抵秦岭(中南),及逾潼关,则北及崤函(荆山),南及熊耳之东(三涂),以迄于今河南中部之嵩山(阳城、太室),包有渭、洛、伊、汝诸水之流域。”在顾先生看来,这个九州地区就是指今陕甘边界到河南中部,即渭、洛、伊、汝流域。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先生认为河洛地区即嵩山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母体文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形成的直接源头,而以伊洛河平原、洛阳和嵩山地区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就这点而言,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

周原孙《禹生石纽辨析》云:“许多史籍上都记载禹都阳城、阳翟。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告成镇,阳翟即今河南禹县。自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豫西、晋南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已经发现和发掘了包括偃师二里头、巩县稍柴、登封告成和山西夏县东下冯在内的百处以上的“二里头类型文化”遗址。考古学界一般都认为,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从文献记载和豫西、晋南的考古发掘来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夏人的早期活动地不出今河南、山西和陕西东部,禹的生地也当在嵩山一带,而绝不可能在远离夏人活动中心的四川。”

罗漫《峡川地区的夏、越民族考》云:“川中有古越人活动,最据说服力的当是此区域的大禹遗迹与传说。除没有大禹的死葬地之外,禹的出生地、娶妻地、治水地等等都有遗迹存在说。《全汉文》引扬雄《蜀王本纪》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禹母吞珠孕禹……于今涂山有禹庙。’……《史记.夏本纪》唐张守节《正义》引《帝王纪》亦云:“父鲧妻修已,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长,本西夷人也。”类似说法还见于许多古书。可惜这些材料均出于汉代之后,我认为,禹并非西羌人,亦非生于四川。这些传说是禹后代将禹传说集中带入该地区而形成的。”

另外,互动百科在介绍大禹生平时说:“关于禹的出生地说法不一,有传在今四川省西北部的禹里羌族乡,有说在今郑州登封嵩山一带。禹是黄帝的玄孙,其父鲧是上古时期居住在崇山(即今嵩山)下夏部族的首领,故又称崇伯鲧。在古代崇和嵩是相通的,崇山即嵩山,“崇伯”即嵩山一带的首领,因此,大禹籍贯是在郑州登封嵩山附近的说法应较可信。” 《郑州日报》亦曾报道: “禹是黄帝的玄孙,其父鲧是上古时期居住在崇山下夏部族的首领,故又称崇伯鲧。《国语·周语上》载:“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国语·周语下》称鲧为“崇伯”;《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纪》云:“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谓之‘有崇伯鲧’。”在古代崇和嵩是相通的,嵩山主脉太室山古称崇山、崇高山,崇山即嵩山,“崇伯”即嵩山一带的首领。因此,大禹籍贯在郑州登封嵩山附近的说法完全可信。”海底隧道在《论大禹不是生于四川的古羌人》中说:“大禹和大禹的父亲鲧活动的中心地区,则在嵩山一带。所谓鲧为崇伯(崇、就是嵩山),所谓‘伊、洛竭而夏亡’(《国语•周语》),所谓‘禹都阳城,伊、洛所近’(《国语•周语》韦昭注),都表明河南中部登封、嵩县一带,也就是伊水和洛水流域,是大禹活动的中心地区,也就是说大禹出于中原地区,与西羌或四川没有什么关系。至于四川的汶川、北川一带,重庆市等地有关大禹出生、活动、死亡的传说,则是附会的结果,也可以看成是由中原地区的‘震源’产生的‘冲击波’。”

登封市的大禹故里研究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2008年10月16日至19日,我们举办了中国大禹文化之乡授牌仪式暨2008’中国登封·中国大禹文化研讨会。大会共收到论文47篇,中国社科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民协、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大禹文化研究会、绵阳师院、浙江工商大学、福建师大、苏州大学、浙江丽水学院、鲍氏族史研究会、禹州市大禹研究会、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专家6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研究会、四川省大禹研究会、绍兴市大禹研究中心、禹州市人民政府等发来了贺信。2009年12月,经过一年的编辑,将中国登封·中国大禹文化研讨会上收到的45篇论文,定名为《禹都纵论》,作为《大禹与嵩山》的上卷,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学勤先生、著名夏文化研究专家郑杰祥先生等为本书题词,知名考古学家曹定云、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长宫长为分别作序。曹定云先生在序中着重指出“登封阳城是中国历史第一都”。

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会一直致力于大禹文化研究,在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期间,登封市政协编辑了登封文史资料《古韵——中国嵩山历史建筑群》,该书根据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会的研究成果,在《启母阙》一章中特别设置了一节《大禹文化》。除基础性的研究外,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会还开展了大禹文化专题研究。关于大禹故里问题,笔者经过缜密的考证,撰写了《禹生嵩山石纽考》一文,并发表于2012年第3期《炎黄天地》和《中原文史》。笔者还撰写有《大禹故里考论》和《由禹生石纽析大禹故里》,并分别刊发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和《中国大禹文化》。

关于大禹精神的内涵,常松木同志撰写了《大禹精神简论》一文,发表于2011年第1期《炎黄天地》,将大禹精神概括为“顾全大局、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积极探索、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尊重实践、顺应规律的科学精神,知人善任、民主礼让的从善精神,重民爱民、心系民生的民本精神,以德服人、以法治国的善政精神,为政勤廉、崇尚节俭的廉俭精神,以身作则、严以律己的自律精神,只争朝夕、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九州一家、利济天下的责任精神”等十个方面。

为深入研究大禹文化,2012年登封市充分发挥中国大禹文化研究中心的作用,创办了《中国大禹文化》杂志,开设了禹都论坛、禹会广场、石纽清音、禹学讲堂、禹风流韵、禹迹漫话、禹裔物语、禹甸园、禹域春秋等栏目,至今已出刊9期,得到了许多专家和大禹后裔的好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和世界文化遗产汉三阙是登封大禹文化的重要载体。继安金槐先生的《王城岗和阳城》、方燕明先生的《王城岗考古与发现》之后,2012年5月,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汉三阙》一书,围绕中岳汉三阙,着重介绍、论述了登封的大禹文化,收入了《大禹与中岳汉三阙》《大禹与天地之中》《大禹与嵩山渊源考》《启母石考》《涂山氏考论》《禹生嵩山石纽考》等6篇研究大禹文化的学术论文。

2012年以来,为进一步推动登封的大禹文化研究工作,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会协助登封市政协又编辑了《大禹神话传说》和《禹里禹都研究文集》,并于2014年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大禹神话传说》全面介绍了大禹故里河南登封的大禹文化,包括中国大禹文化之乡、大禹家族与登封、大禹故里、禹都阳城、大禹与汉三阙、大禹文化遗迹、大禹神话传说、大禹的功绩及影响精神、登封的大禹后裔、艺文、民俗民风、文献辑存等。《禹里禹都研究文集》则包括了20多篇大禹研究论文,收录了在北川、禹城、绍兴、滨州、西安、高密等大禹文化研讨会上的交流论文,以及发表于《中原文史》《炎黄春秋》《中原经济区高端论坛》《黄河科技大学学报》《嵩山文明研究通讯》《中国禹学》等刊物上的论文。

八、大禹故里的文化建设

2005年,第二届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会成立后,提出了“宣传大禹文化,弘扬大禹精神,建设大禹故里,彰显禹都品牌”的宗旨,并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为了推进大禹文化建设,我们请著名作家李铁城撰写了《大禹之碑》,请全国政协文教委副主任、原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撰写《禹生石纽记》,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在登封市委、登封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会同登封市嵩山文化研究会,从少室山运回重达98吨和160多吨的巨石两块,又历时近两个月,分别刻立于大禹园、少林办祖家庄村。为了扩大大禹文化的影响,我们又购买了一块重达十余吨的碑石,将李铁城先生撰写的《大禹之碑》又刻立在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2012年农历六月六日,即大禹生日当天,在祖家庄为禹生石纽记碑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

大禹庙、禹王庙等是大禹文化的重要载体。2010年和2011年,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会积极倡导,大冶镇沁水村、石岭头村等群众集资重修了沁水村大禹庙和北五里庙。2011年以来,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会、嵩山文化研究会还在沁水和北五里庙举办了五届中国大禹文化之乡艺术节,并引起了日本大禹文化研究专家的关注,2013年分三批次前来登封考察大禹故里和大禹文化,日本河南友好会、足柄历史再发现俱乐部、西湘日中友好协会还与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会结为友好单位。2011年以来,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会还连续举办了四届祭祀大禹活动,尤其是2014年的祭禹活动,是祭禹典礼被公布为登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的第一次祭祀,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赵德润先生亲临并恭读了祭文,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014年,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会又会同登封市大禹故里文化研究会在祖家庄刻立了《刻立禹生石纽碑大禹之碑记》《重刻大明创修禹益岁祭之庙碑》《重刻大清重修禹王庙碑》《岣嵝碑》等6方碑,并会同北五里庙理事会、长岭山大禹文化传承基地在北五里庙创修了平成亭,亭周嵌刻了《周昙咏禹诗碑》《王十朋咏禹诗碑》《岣嵝碑》《夏禹书碑》等8通碑。

九、继续推进大禹故里文化建设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遗迹遍天下,嵩山脚下是故乡

 

大禹故里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我们将坚持“宣传大禹文化,弘扬大禹精神,建设大禹故里,彰显禹都品牌”的宗旨,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力建设中国大禹故里文化产业区。目前,河南省发改委规划设计院正在修订《中国大禹故里文化产业区总体规划》,规划报批后,即开始全方位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寻根朝圣、休闲度假的文化旅游景区。

二是积极举办中国登封·大禹文化研讨会。邀请中国社科院、河南省社科院、北京大学、郑州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前来登封参加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

三是坚持办好《中国大禹文化》杂志。《中国大禹文化》是大禹文化研究、各禹迹地和大禹后裔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将积极筹措资金,使之可持续发展。

四是努力构建中国禹学。我们将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等院校一道积极构建中国禹学,使大禹文化成为一门学科,成为一门弘扬大禹精神、普及国学文化的新学科。

五是编纂出版大禹文化系列丛书。计划出版《中国大禹学术研究汇编》《中国大禹文化考古成果》《中国大禹神话传说集成》《中国大禹文化旅游》《中国大禹后裔姓氏研究》等书籍。

六是创办中国大禹文化博物馆。以图片展示为主,实物展示为辅,收集与大禹文化相关的图书、文物、艺术品等。

登封大禹文化资源丰富,积淀深厚,经典多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大禹文化之乡,禹都阳城已成学术界主流观点,但大禹故里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今后将继续深入挖掘登封大禹文化的内涵,坚持研究与交流相结合,坚持研究与建设相结合,坚持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积极推动大禹文化的产业化,积极建设大禹故里文化产业区,以进一步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世界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关键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上一个: 美丽嵩山
下一个:
上一个: 美丽嵩山
下一个:

版权所有:河南大禹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91号   座机:0371-62717333  传真:0371-62717333

COPYRIGHTS © Henan dayu group co. LTD    豫ICP备1501770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